跳到主要內容
:::

學校特色

近年來,本校致力於改善各項教學、研究及軟硬體設施,擁有具體實質的進步,在各類評鑑項目也屢獲佳績,獲得國際多項肯定。未來將持續整合一校六附屬醫院資源,帶動全校教學、研究及社會關懷之服務品質及校務運作效能,以達成「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具社會影響力之創新型大學」之發展定位,朝躍升國際一流醫學大學邁進。

 

1.國際聲譽,優異領先:(1) 2022年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世界大學排名第231名(國內第2)、2022年THE學科排名領域Clinical, pre-clinical and health獲得全球145名的殊榮,在國內僅次於臺灣大學,名列第2;(2)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384名(國內第7)、2022年QS學科排名護理47、醫學及藥學名列世界前200名;(3)國際盟校數統計至2022.06達238校,遍及五大洲35國,與18所大學合作,如凱斯西儲大學、喬治亞州立大學、戴爾豪斯大學、卡利亞里大學等設有33個雙聯學位,包括12個博士學位、15個碩士學位與6個學碩雙聯學程;(4) 110學年度境外學位生達664位,來自49國,占全校學生10.9%;(5)《遠見雜誌》於2022年7月公佈2022「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臺北醫學大學在醫科類及私立大學連續五年居冠軍,也分別在教學表現中的生師比、近3年學校購買圖書資料費其每生平均金額,以及財務體制中的學生平均經費等項均排名首位,表現相當優異;(6) 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護理排名第35名(國內第1);(7)2015年起,每年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WRU)建立研究種子基金,積極發展癌症醫學與神經科學等相關轉譯研究,執行至今已媒合18組研究團隊;2022年再與法國里爾大學設立神經醫學聯合研究種子基金,媒合2組團隊。

 

2.教學卓越,通識領航:(1) 2018年大學校務評鑑為「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等四大評鑑項目全數通過之大學;2020~2021年42個系所學位學程通過自我評鑑;(2) 111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管道放榜,本校醫學系排名全國第二;(3) 2018年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五年共補助13.4億元;獎補助款逐年成長,2022年獲得近1.35億元補助,連續四年為私立醫學類組第一名;(4) 2021年獲頒教育部「數位學習深耕優良學校」,全國僅有4校獲得殊榮,肯定本校在數位學習的傑出表現;(5) 2019~2022年共獲多項計劃補助約6,359萬元,如議題導向敘事力計畫、智慧創新跨域人才培育聯盟計畫(A類)-生醫智慧創新跨域微學程、教育部大學深化數位學習推動與創新應用計畫、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前瞻顯示科技與跨領域應用教學聯盟計畫等,提供學生多元課程與資源;(6)至2022.08已錄製105門磨課師課程(含30門全英課程),選課超過28萬人次,於2015年率先全國加入歐洲最大線上課程平臺Future Learn;(7) 2021年三度獲得象徵學校體育推展最高榮譽的體育績優學校殊榮,同年獲體育署記者會公開表揚,全國152校中僅本校與銘傳連續三年體育衡量指標取得滿分。本校為國內少數執行大一至大三必修運動課程之學校,體育師資具博士學位佔80%以上,並建構全面優質化體適能輔導機制;(8) 2018年深耕醫學人文教育,與中研院、故宮合開人文課程;(9) 2018年成立跨領域學院,下設數位自學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跨領域學習中心,總體空間逾500坪,串接通識、專業與臨床教育,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10)完善創新創業教育,2021年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榮獲生策會國家新創獎「新創育成獎」,學生獲多項創業競賽獎項,如獲教育部生醫產業創新創業競賽累積1金3銀1銅、時代基金會創業競賽金獎及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冠軍; (11) 2016年醫學模擬教育中心通過Society for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 (SSH)評鑑,為全亞洲第一所同時取得「評核與教學/教育」兩大領域認證之大學;(12) 2019年通過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全面評鑑。

 

3.研究聚焦,發展轉譯:(1) 2022年有10學門之論文被引用總次數進入ESI資料庫排名,包括藥理與毒理學(Pharmacology & Toxicology)、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生物與生物化學(Biology & Biochemistry)、神經科學與行為(Neuroscience & Behavior)、農業科學(Agricultural Sciences,含食品科學及營養)、一般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 General)、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免疫學(Immunology)、化學(Chemistry)及精神病學及心理學(Psychiatry & Psychology);(2) 截至2022年7月,2021年SCI論文為2,576篇,論文平均IF值達5.15,其中5≤IF<10論文913篇、IF ≥10論文篇數126篇,高IF值(≥5)論文達約40.39%,研究質與量逐年提升;(3) 2021年論文引用率之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FWCI=1.15)、國際研究論文共著率達36.4%以上;(4)自2011年起,每年研究計畫經費投入皆持續成長,2021年研究計畫總經費達17.6億。(5) 2018年獲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癌症轉譯研究中心計畫五年1.75億元;(6) 2010-2022年獲衛福部第一期至第四期癌症研究計畫共補助4.606億元及2020-2023年推動臨床試驗發展計畫補助1.07億元;(7)藥物研發績效卓越,包含:小分子抗癌新藥MPT0E028已完成Phase I並將進入Phase II臨床試驗;已申請PCT專利保護之ITCH E3 ubiquitin ligase抑制劑MPT0L056,並獲美國FDA核准IND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將於臺灣及美國進行人體試驗;HSP90抑制劑MPT0B640已完成多項臨床前試驗並技轉給國際生技公司,且獲美國FDA核准IND,將於美國進行人體試驗;選擇性HDAC6抑制劑MPT0G211已進入臨床前試驗階段;(8)獲大型研究計畫,包括:2018-2022年獲國科會整合型計畫20件,補助21,296萬元、醫療影像巨量資料三年期(2017/11-2021/6)計畫補助8,408萬、人工智慧AI專案四年期(2021/7-2025/6)計畫共3件補助6,300萬、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專案四年期(2021/5-2025/4)計畫共2件補助7,200萬、2021年獲國科會「尖端科學研究計畫」3,250萬元、2022年獲國衛院「臺灣醫衛重要主題研究計畫(TRG):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之機轉及介入」2,400萬元、「建構失智症創新醫療與照顧體系計畫」1,000萬元;(9)他項計畫如國科會龍門計畫、臺美國際合作計畫、東南亞區域研究暨培訓計畫、雙邊國際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私校研發能量與專題研究計畫等,每年約獲得3億補助經費。

 

4.產學創新,技轉績優:(1)推動生醫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以協助產業創新,自2019年起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培育Biodesign國際課程種子教師(Global-Faculty-in-Training, GFIT),迄今已有9位北醫大體系醫師/教師完成培訓,將史丹佛大學的醫材創新訓練思維導入北醫大體系中,推動醫事人員投入醫療科技開發;(2)加速技術價值創造與新創推動,透過「TMU SPARK技術商轉與新創推動平台」,以技術個案商轉實作的方式,自103學年度起累積培育團隊數超過60組,協助技術商轉與銜接產業與政府計畫,獲得來自企業與政府的計畫總金額超過1.7億元,並促成9間技術新創公司設立,本校已與逾670家國內外產、學、研、醫單位進行產學合作;自2019年至2022年6月,產學合作(含臨床試驗)總經費達18億元,技術移轉簽約金總計3.54億元(含股權價值);累計獲證專利424件,專利技轉授權比例,全國第一;累計成立21家衍生新創公司,實收資本額超過14.7億元,其中三鼎生技於2020年12月25日正式興櫃、酷式基因於2021年12月30日與華聯生技公司進行股權轉換併購、臺灣醫守於2022年5月與美國AESOP進行股權移轉;(3) 2014年設立北醫國際生技公司(控股公司),2018年設立新創事業播種者資金,協助新創事業穩健發展,控股公司旗下有5家全資事業、9家非全資事業(含括5家加速器培育公司),領域涵蓋健康照護、醫院管理、醫療服務、藥品醫材通路及精準醫療、智慧醫療、創新醫材等; (4) 2017-2018年獲國科會新型態產學鏈結計畫3件補助1.33億元,2020年續獲3件國科會新型態產學鏈結計畫前期案補助2,565萬元;(5) 2019~2021年共計20個團隊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此外,2021年共有3組獲得未來科技獎;(6) 2019~2020年陸續與廣達電腦簽約跨域合作發展智慧醫療,針對骨折偵測、冠狀動脈鈣化風險評估等面向,共同努力開發醫療AI領域的應用; (7) 2021年分別與聯亞生技、高端疫苗合作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合約總金額各為4,543萬與4,238萬;(8) 2020年~2022年與寶齡富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執行國科會「微整型生醫材質產學研發中心計畫」,2,300萬/年,三年共6,900萬元;(9)本校白台瑞老師與學生周明莉至法國里爾大學研究及就讀,不僅產出研發成果,申請專利(PCT/EP/2017/057004 and PCT/EP2018/066020 patents. Owned 50% by TMU and the Lille Universities.),專利權由本校與里爾大學共有。該研發成果更經技術移轉後,於法國設立衍生新創公司Invenis Biotherapies,成果相當豐碩;(10) 2021年協助中天生技驗證非小細胞肺癌受試者使用Pembrolizumab輔以MS-20治療之安全性及潛在療效探索共1,159萬元,與世基生醫公司共同開發「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共750萬元,協助合一生技進行FB704A藥物機制與藥效探索研究共730萬元,與台耀化學合作生技新藥研發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共519萬,協助智合精準醫學公司發展胰臟癌免疫治療研究計畫共710萬元;(11)北醫大生醫加速器於2020年2月正式營運,辦理3屆加速器計畫,輔導31家國內外新創團隊,其中有四家獲得北醫大投資資金;2021年加強國際連結,與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簽訂團隊輔導合作計畫,及與日本PremoPartners共同合作,將於2022年起擇優輔導新創團隊落地美國及日本市場開發。

 

5.積極攬才,建構卓越研究團隊:(1)透過「講座教授」制度禮聘國際頂尖學者,已聘任張文昌院士、龔行健院士、彭汪嘉康院士、王寬院士、沈哲鯤院士、閻雲教授、藍亭教授、郭漢彬教授等擔任本校專任講座教授。另聘任前列腺癌症專家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olin Collins教授、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Kian Fan Chung教授、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Barry J. Hoffer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莊寶田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吳子丑院士與施益民教授、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鄭永齊院士、中研院王惠鈞院士與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石瑜教授等多位優秀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建立跨國研究合作網絡;延聘前臺大醫院院長何弘能教授擔任學校與附屬機構總顧問,並領導細胞治療研究團隊進行胚胎著床、細胞免疫、腫瘤免疫等主題研究;(2)積極延攬外籍師資,目前共有21位外籍教師,專任師資為702人(統計至2022.08.01),生師比9.58;(3)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持續延攬優秀國際研究團隊人員協助本校重點研究之長期發展,如聘任凱斯西儲大學Barry J. Hoffer教授為講座教授,領導本校腦創傷跨國研究團隊與凱斯西儲大學、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及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的腦創傷國際研究計畫合作;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合作,聘任中心施益民教授為講座教授,與本校前列腺癌與婦癌跨國研究團隊進行婦女腫瘤、卵巢癌等疾病研究,並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合作癌症轉譯次級資料庫分析、腦癌與其基因流行病學之整合性研究,共同成立TMU-CWRU聯合研究種子基金進行新藥開發、診斷與醫療設備等,迄今已投入癌症治療、疾病診斷與醫療設備等21個合作計畫;2018年延攬英國倫敦帝國學院Kian Fan Chung教授為講座教授進行胸腔與呼吸領域研究,與國家級研究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加速轉譯研究進行,另外本校醫學院莊校奇教授預計於2023年進行半年之移地研究,持續加深雙邊合作交流;與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推動神經醫學學術聯盟及聯合實驗室(Neuro TMULille),成功媒合2件計畫,推展共同種子研究基金以及執行雙聯學位、實驗室人才交換等,進一步深化兩校之間的國際研究合作,並於2021年以聯合實驗室之名義發表共著論文。2021年透過臺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論壇(SATU) Joint Research Scheme平台成功媒合6件與新南向國家學術機構之國際研究合作計畫,有助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延伸校級區域性學術聯盟版圖;(4)提供國際級頂尖學者延攬方案,包含彈性薪資、研究經費、福利制度、保險醫療、搬遷安置、退休撫卹、一站式服務等相關措施,全方位涵蓋國際頂尖人才赴任之各項考量。

 

6.醫療體系,整合創新:(1)本校擁有六家附屬醫院,具備完善的醫療體系,其中三家優質教學醫院(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皆獲得國家品質獎與通過「JCI國際醫院評鑑」及「美國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認證」(Association for the Accrediation of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 Programs, AAHRPP),並在史瓦帝尼、索馬利蘭及馬紹爾設有海外醫療團,具有完整的醫療專科與臨床教學資源;(2)附設醫院2018年與印尼大學簽訂社區教育、研究、交流合作備忘錄、提供智慧藥盒服務、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簽約,跨界打造AI醫療創新醫院,並於2021年成為全國第二家三度完成AAHRPP再認證醫院;(3)萬芳醫院於2004年通過醫學中心,並於2016年再次通過醫學中心評鑑,2017 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館場指定醫院、2018年結核病研究成果榮獲國際權威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CID)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刊登,WHO據此成果修改抗藥性肺結核之治療準則、獲衛生福利部補助-緬甸臘戍市醫衛提升基礎計畫,將持續以特色醫學中心之理念永續經營,2020年完成國家醫療品質獎全領域標章;(4)雙和醫院於2016年升格為準醫學中心,並於2021年分別獲得衛福部及新北市政府頒發「COVID-19貢獻卓越獎」與「新北市18家急救責任醫院代表」;另為提供更充足的教學研究與生技發展空間,於B基地興建教學大樓與生醫科技大樓,提供醫學轉譯、生技育成實驗室,將大幅提升本校生醫臨床應用研究基地,預計於2023年啟用;(5)為整合校院核心資源,成立臺北癌症中心,以轉譯醫學及人工智慧為主軸,深化精準醫療;於2017年成立神經醫學中心,期成為國內首創之神經醫學專科醫院;(6)三家附屬醫院全數通過國健署癌症A級診療品質認證醫院,透過醫療團隊資源整合,讓癌症照護更能達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診療品質;2019年附醫及雙和急性冠心症(ACS)照護團隊,萬芳急性心肌梗塞(AMI)照護團隊榮獲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其中雙和獲頒「10年有成、追求卓越獎」;(7)本校附醫、萬芳及雙和三家附屬醫院均通過全美人體研究保護方案國際認證(AAHRPP); (8)本校於2019年起與新國民社團醫療法人合作,接手經營桃園新國民醫院,未來,將秉持視病猶親的態度,導入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理念,延續社會責任,帶給桃園地區民眾不一樣的醫療體驗與感受。

 

7.社團多元,表現績優:(1)本校目前有學術性、服務性、康樂性、聯誼性、體育性、學藝性、自治性等7大性質、共114個社團,同時是國內醫學大學社團密度最高的學校;(2) 2021及2022年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連續兩年榮獲國際傑人會傑青獎十大服務性社團獎、十大傑出服務性社團領袖獎;2020年青年志工績優團隊全國競賽中,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更是連續11年榮獲卓越組冠軍,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獲青年組志能服務獎、山地社會醫療服務團及海外醫療服務團(台東計畫)則獲青年組佳行獎;2019年本校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綠十字醫療服務社榮獲國際傑人會十大傑出服務性社團,教育部「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績優團隊競賽」,本校「楓杏海外史瓦帝尼醫療服務隊」、「飛洋國際服務團柬埔寨王國服務隊」、「海外醫療服務團」榮獲1卓越1金1銀佳績;(3)本校每年寒暑期由學生組成社會醫療服務團前往各地進行服務,2021年暑期因新冠疫情的影響,部分服務隊之服務形式由實體活動改為線上衛教及寄送醫療物資至當地,如非常幸福服務團使用google meet的線上方式與當地學童進行線上育樂營,共計18支隊伍,約861人次的學生志工參與服務,服務地點遍佈全臺各偏鄉角落,亦深入離島到澎湖、馬祖,金門等;(4)學生國際服務隊如史瓦帝尼醫療服務團、柬埔寨王國服務隊、尼泊爾服務隊等,為當地提供醫療服務、健康保健推廣等活動;(5)楓杏青年服務團連續10年赴澎湖巡迴醫療,2021年因疫情全面採取線上遠距服務,讓服務不間斷,援助偏鄉不遺餘力。(6) 2021年空品知識、行動與創意競賽榮獲大專組優勝,雲端職業證書挑戰賽榮獲大專院校際積分排名校際獎、雲端建構者獎及雲端專家獎,競賽成績優異。

 

8.關懷群眾,奉獻社會:(1)國內唯一長期援助國際醫療團的大學,分別於2015及2018年獲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2)完善弱勢助學,弱勢學生平均額外獲約11萬補助,獲獎助比例達100%;(3) 107學年度起於「大學申請入學」開辦「展翅組」招生,至110學年度已有35位學生透過展翅組方式入學,111學年度分發11位學生全數註冊;自109學年起提供「展翅組」低收入家庭學生一年18萬元、中低收入家庭學生一年12萬元之助學補助,提高具潛質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北醫大就讀;(4)將醫療資源投入社區,落實社會責任,於2018年附醫及萬芳分別榮獲臺北市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級單位(石頭湯計畫),雙和亦榮獲新北市政府長照服務特約A單位;(5)與澎湖縣政府簽署策略聯盟,配合國家衛生政策,積極協助偏鄉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服務;(6)落實人文關懷,校友及教師共26位獲「醫療奉獻獎」;(7) 2020-2022年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每年補助1,100萬,包括「智齡質感生活聚落示範計畫」、「精準長期照護新處方-打造高齡友善跨域聚合賦能的社區網絡」、「輔助科技點亮身障族群生活」、「以食為TEN: 從山上到平地(Territory),從源頭到餐桌(Enterprise),從學童到老人(Net)」,善盡大學社會責任;(8) 2021年學務輔導表現亮眼,榮獲諸多獎項包括:教育部「110年度大專校院績優賃居服務工作人員」,全國僅四名學務人員獲此殊榮;教育部「110年友善校園獎-北一區傑出學務主管獎項」,北一區僅2所大學學務人員獲此殊榮。

 

9.行政健全,優質職場:(1)自2011年起持續投入資源在主管培育及人力發展上,除常態性的教育訓練及主管技能提升課程外,於2018年已建立高階主管策略管理思維為課程主軸;2019年向下展開至中階主管,承接高階策略;2021年展開領導深化課程,深化高階主管領導力,已培訓近400位主管;(2) 2008-2021年連續14年獲選為綠色採購標竿單位,並於2019-2021年榮獲行政院環保署表彰頒贈「績優綠色採購單位」榮譽獎章;(3) 2015-2019年連續五年獲得「臺北市大專院校資源回收評比計畫」優等;(4) 2009-2021年連續12年通過ISO14001認證,並於2015-2017年連續3年通過OHSAS18001認證,另於2020年完成ISO45001:2018版驗證通過。

 

10.永續發展:(1) 2020年設置「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委員會」,2021年成立「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並在2021年7月發表《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書》;2022年12月設立「永續發展處」,用具體行動朝永續目標邁進,持續發揮大學的永續發展價值及社會影響力;(2) 2022 THE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名列全球101~200名;(3)天下雜誌USR大學公民調查,以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四大面向檢視大學社會責任,本校於2021-2022連續兩年獲得私立一般大學組第一名;(4) 2021年榮獲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產業共創組首獎,並於2022年在綜合績效及國際共享組中獲得楷模獎;(5)參加TCSA永續發展獎連年獲得獎項肯定,包括2020年大學USR永續方案獎銅獎、2021年永續報告獎金獎、永續單項績效-人才發展領袖獎以及臺灣永續行動獎銀獎、2022年亞太暨臺灣永續行動獎,學校及附屬醫院在SDG3及SDG4共獲1金1銀3銅及1項個人獎之肯定,成果豐碩。

 

學校教育宗旨與願景

本校之教育宗旨與願景為歷任領導團隊重視且奉為治校之重要指引。在歷經改制大學、成立附設醫院、接辦市立萬芳醫院及部立雙和醫院、整合三院癌症醫療系統成立臺北癌症中心、亦整合三院神經醫學研究、教育與臨床的優質神經醫學中心,並於2019年為了提供桃園市民醫學中心等級的優質醫療服務,經營中壢老字號新國民醫院,本校之宗旨與願景,傳承與落實在一校六家附屬醫院全方位經營理念與價值觀上。透過溝通與共識機制,由學院系所、行政處室之會議,以及各小組委員會議等,加上校級的主管會報、行政會議、校務會議、校務發展委員會及主管共識營等,最後至董事會各小組及董事會議之最高決策層級,暢通的管道除充份發揮溝通協調與全員參與的精神,更讓本校得以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適應、成長、精進與創新。
自1960年創校以來,秉持校訓「誠樸」,堅信核心價值。而為能穩健邁向具高品質的國際一流醫學大學之目標,在發展醫學專業及醫療服務之基礎外,進一步走向實用導向、產學應用的社會趨勢,並以尖端研究引領創新領域,達到世界一流醫學大學。除此之外,輔以社會公民責任為自許,落實關懷社會與國際援助行動,來體現醫護專業人員之奉獻精神。透過凝聚全校教職員生之共識,並充份學習標竿國際大學之教育趨勢,再配合領導者之治校理念及學校中長程發展計劃,形成本校之教育宗旨:「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視野的醫療生技人才」與願景:「具高品質的國際一流醫學大學」。

 

本校SWOT分析

 

SWOT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