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114學年度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報名注意事項

114學年度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報名注意事項

114學年度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已公告,恭喜所有通過臺北醫學大學各學系篩選之考生,為使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能順利完成報名,以下幾項注意事項請務必留意。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陽明海運於2月24日簽署「數位健康照護計畫」產學合作意向書,透過智慧醫療與數位科技,提升海勤人員的健康照護品質,並為臺灣數位健康產業開創新契機!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永續發展再獲肯定!北醫大與雙和醫院在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中分別榮獲「教育類」和「民間團體類」獎項,展現在教育、醫療與社會責任具體且創新的永續卓越表現,此次獲獎更彰顯北醫體系在教育創新及綠色醫療領域上的領導地位。
北醫體系三醫師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及貢獻獎

北醫體系三醫師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及貢獻獎

恭賀北醫體系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榮獲113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與雙和醫院李明哲副院長榮獲113年度「台灣醫療貢獻獎」,表揚他們在醫療永續、身心障礙鑑定改革及器官捐贈方面的卓越貢獻,北醫體系與有榮焉!
北醫大 x 東北大學雙邊聯合研討會 結盟深化國際合作

北醫大 x 東北大學雙邊聯合研討會 結盟深化國際合作

北醫大出訪日本東北大學,五個學院等逾50人聯合拜訪東北大學進行雙邊多領域研討會。雙方將在現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兩校夥伴關係,強化學術合作與研究,共創國際合作競爭力。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醫療人力短缺、急診擁擠、住院等待時間增長等挑戰,北醫附屬醫院啟動「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自今年7月起正式上路,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共已收治8名病患,不僅病患恢復情況良好,也減輕家屬負擔。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榮獲2024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典範大學」醫學類榜眼,也拿下「中小型大學」評比冠軍,更在「教學表現」、「社會聲望」面向名列私校第一,多項指標也奪冠。這些肯定將是北醫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


圖說:北醫大學生們感謝大體老師及家屬的無私奉獻。

 

 

       臺北醫學大學3月25日舉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家屬們在莊嚴的會場中追憶悼念,大體老師為社會奉獻的心意也影響著親友及師生,現場氛圍令人動容。

 

       為了順利捐贈大體,顏徐承老師及妻子吳鳳琴在十幾年前徹底改變生活習慣。吳鳳琴說,雖然與丈夫都因為身障,在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在相互扶持勉勵下,兩人對生活懷抱熱誠,丈夫也一直樂於助人,而為了完成順利捐贈大體的堅持,兩人簽署同意書之後,就盡量保持身體健康,幾乎不用藥,喜吃美食的丈夫也因此忌口,就是希望能在生命的終程還能用自己的身體有所貢獻。

 

 


圖說:顏徐承老師與妻子吳鳳琴皆決定捐贈大體貢獻社會。

 

 

       常年受思覺失調症所苦的卓郁君,雖然是社會弱勢,但總是在能力所及之處行善,家人回憶,卓郁君見不得他人受苦,只要一有錢,她就會轉身拿去捐給有需要的人,因此身上留不住一毛錢,而善良又單純的性格也讓她走向佛學修道之途,最後以身延續大愛。

 

       因為癌症逝世的林正偉,是愛家、顧家的好男人,會陪孩子打球,一起組隊打怪,經常下廚烘焙為家人準備豐盛的一餐,即使因為癌症臥病在床,還是不忘為妻兒準備禮物,貼心慶生,林正偉生前也常帶著家人出錢、出力,當志工幫助弱勢。

 

       在孩子心中有著大智慧的武新敏,個性溫婉,懂得換位思考的處事態度,也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更能將心比心,武新敏婚後照顧公婆、養育子女,將家裡打理的有條不紊,燒得一手好菜是孩子們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專長機械工程的張嘉宏,童年時家境清寒,但為了學習,每日堅持不懈往返學校四小時,他也不負期許,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妻子回憶,張嘉宏有許多好習慣,除了勤寫日記,決定的事也認真專注地執行。

 

       出生於上海世家的孫靜靜,是父母寶貝的獨生女,同樣也育有一名女兒,母女情感深厚,女兒眼中的孫靜靜個性天真又樂觀,遇事從不輕言放棄,永遠以正能量看待任何人事物,由於孫靜靜一直希望當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師,在女兒的建議之下,孫靜靜決定成為大體老師,讓學生透過她堅持初衷、探索未來。

 

       因病逝世的陳宗榮,像一名打不倒的勇者,多次創業失敗仍能將逆境化為轉機再出發,即使生病住院,仍與兒子計畫著好轉之後要開車環島,走一遍年輕時想去的地方,先行離世的妻子選擇以器官捐贈延續生命,陳宗榮則以大體老師傳遞大愛,父母捨身奉獻的精神也深深影響親人。

 

       喜歡聽日本演歌的葉老師,開過計程車,也經營過相館,在家庭中就像傳統的嚴父形象,努力賺錢養家。因為有讀報的習慣加上小兒子是一名醫生,葉老師在得知有大體老師的需求之後也表明想捐贈的意願,家人期許學生們能像葉老師一樣不怕失敗,有面對挫折的韌性。

 

       楊文清因為戰亂與妻子兒女相隔兩地多年,船員的職業更讓他與家人聚少離多,甚至小兒子9歲時才第一次見到楊文清。已是百歲人瑞的楊文清喜歡跳國標舞,身體健朗,在得知兒子欲捐贈大體的決定之後,楊文清也隨即表達要捐獻自我,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

 

       出生於印尼的林貴華,40年前嫁來臺灣,擁有一雙巧手擅長縫紉,晚年獨居生活,熱衷參與教會志工活動,個性親切、平易近人,時常讓周遭親友感受到溫暖,虔誠的信仰及滿懷感恩的心,讓林貴華決定貢獻自我,實現大愛。

 

       莊嚴感人的追思會場,北醫大的師生們向大體老師及家屬們獻上敬意,學生們用心記錄、聆聽大體老師的生平,也以虔誠的心與專業的態度面對生命,牢記大體老師及親友們的期許,精進醫術專業,尊重生命。

 

 


圖說:北醫大113學年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

 

----

相關報導:

中央通訊社 | 北醫大感念身障者捐大體 完整醫學教育
中時新聞 | 為捐大體傳愛 兩身障夫妻「10年不亂吃」 美食控也忌口
Ettoday |「無語良師」最後一課!知名命理師「上海岳母」捐大體圓老師夢
知新聞 | 身障夫妻傳大愛!立志成為大體老師 忌口養生十多年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