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2024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5名 保持全國第一】

【賀!2024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5名 保持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近日公布2024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搶進世界前50名,躍升至全球第25名,比去年進步13名,持續保持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大四度蟬聯《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

【北醫大四度蟬聯《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

第五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4月9日舉辦頒獎典禮,北醫大體系長期關注並落實永續發展,從聚焦高齡與長照、研發輔具與失能關懷,到強化食安與營養、社區與環境等四大面向,並將研發成果產業化,與國際接軌,展現北醫大的永續影響力,蟬聯「大學永續報告書」楷模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倫.切哈諾沃蒞校演講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倫.切哈諾沃蒞校演講

本校4月1日邀請到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的Aaron Ciechanover教授演講,分享由外科醫師訓練進入基礎研究領域,從而做出生化學最重要的發現蛋白質降解與代謝機制的心路歷程,及後續對於醫學與藥物開發上的重要影響。吸引校內師生踴躍參加,以一睹大師風采。
【北醫大與醫福會簽約 結盟26部醫再創共好】

【北醫大與醫福會簽約 結盟26部醫再創共好】

臺北醫學大學與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於3月15日在雙和醫院簽署醫療教學研究合作意向書,未來北醫大體系3家附屬醫院與全台26所部立醫院及療養院,將深化醫療服務、教學研究、人力資源等交流合作,提供全台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
【加速數位轉型 北醫大體系「醫療資訊3.0」全面啟動】

【加速數位轉型 北醫大體系「醫療資訊3.0」全面啟動】

北醫大醫療體系全面啟動「醫療資訊3.0」!3家附屬醫院,從2024年跨年夜北醫附醫打頭陣,到小年夜的萬芳醫院,再到3月1日雙和醫院升格醫學中心的同時,陸續完成HIS 3.0資訊系統的升級,展現北醫大體系邁向智慧醫院 (Smart Hospital) 的決心。
【產業實習X就業媒合  2024 TMU博覽會】

【產業實習X就業媒合 2024 TMU博覽會】

113年度產業週系列活動將於3/2 ~ 4/30辦理,與教務處教資中心、跨領域學院創創中心及學系合作舉辦產業週系列活動,鼓勵在校生、應屆畢業生參與,提供至少215個產業實習職缺與1,051個工作機會。
【落實價值醫療  北醫大體系 共榮獲NHQA 27項獎】

【落實價值醫療 北醫大體系 共榮獲NHQA 27項獎】

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北醫大體系總計榮獲27項獎,包括北醫附醫榮獲11項獎;雙和醫院榮獲13項獎;萬芳醫院榮獲2項佳作獎。北醫大洪冠予副校長也獲頒NHQA「品質耆碩」獎,展現北醫大體系深耕醫療品質,落實價值醫療的卓越表現。
臺北醫學大學 邁向 One campus 新願景

臺北醫學大學 邁向 One campus 新願景

北醫大一校六附屬醫院,如今已發展成為兩家醫學中心–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一家準醫學中心–北醫附醫;一家地區醫院–新國民醫院;還有臺北癌症中心及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兩個院中院。展望未來,北醫大體系將朝向One campus新願景,開創北醫學術研究與醫療版圖的新紀元。
:::

       臺北醫學大學12日邀請到中研院魏福全院士蒞校演講,主題是「以“最抵近的手術前小組討論”彌補目前外科教育訓練之不足」,與北醫大體系校院主管、附屬醫院同仁分享他如何透過術前討論,提升外科醫療品質與傳承醫學教育,吸引上百名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到場聆聽及線上參與,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相當熱絡。

 


圖說:臺北醫學大學特別邀請中研院魏福全院士來北醫體系進行專題演講。

 

       魏福全院士是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特聘講座教授,曾任長庚醫院副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院長、世界整形外科學會聯合會副秘書長,2012年獲選中研院院士、2019年獲總統科學獎。魏院士行醫逾35年,不僅桃李滿天下,是國內外顯微重建手術權威,更被國際譽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前10名重建外科醫師」。

 

       北醫大陳瑞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北醫大很榮幸能邀請到「外科界的大師」魏福全院士,今日演講的主題從外傷、外科重建手術談起,但重點不只是開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從教育訓練著手,如何做好一名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學思素養,進而提升醫療品質及保障病患安全,相信能帶大家更多的啟發。

 

       北醫大吳麥斯校長致詞提到,魏院士是全台第一位榮獲中研院院士的外科醫師,非常不簡單。他形容,在魏院士身上,可以看到「科學」與「外科醫師」兩種語言,是名副其實的「醫師科學家」。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性科技的導入,吳校長也期許「我們要學習更多語言,包括科學、人文及臨床的語言,才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圖說:(左圖) 北醫大校長吳麥斯(右)致贈「感謝狀」給魏福全院士(左);(右圖) 魏福全院士(左六)與北醫大董事長陳瑞杰(左七)、吳麥斯校長(左五)等北醫體系校院主管大合照。

 

       魏福全院士累積35年的臨床經驗,他從自己的手術個案談起,曾有一名5歲小男孩,他的十根手指頭因意外全斷,經過三次手術,把他的五根腳趾頭移植到他的右手,三根腳趾頭移植到左手,讓他生活得以自理,該病患如今已長大成人,還可以打保齡球,手腳功能迄今沒有疑慮。

 

       魏院士提到,顯微重建手術在當今外科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不僅成為主流,成功率更高達96%~97%,幫助許多患者提升生活品質,挽救生命健康。但他也指出目前外科教育訓練的缺失,除了沒有好的結構性及導向性的學徒制之外,工時問題導致訓練時間縮短,也讓外科教育留下諸多未竟之功。

 

       「既然要做好醫生,一定要某種程度的犧牲及取捨!」魏院士提到,要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師,必須經過層層考驗,除了花時間精進外科技術,透過手術挽救病患的生命健康,更重要的是維護病患術後最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充分的術前計劃是絕對是必要的,尤其是團隊「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更為重要。

 

       所謂「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是指將手術計畫,以文獻回顧為佐證與團隊進行討論,確保手術品質。首先第一步是確認病患的基本資料、健康狀況,接著討論不同術式的優劣點,最好有值得參考的文獻來佐證,進而做出最佳決策方案,向團隊說明手術進行方式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分配成員擔任的工作,如此一來,不僅能確保病患的安全,也可以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品質。

 

       魏院士說,因為臨床醫師都非常忙碌,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可以有很大的彈性,三、四人小組團隊可以利用開刀前的時間最作後確認,若真的擠不出時間,不一定要在開刀當天,可以在手術前的一兩天,討論地點也不一定要在手術室,但最重要的關鍵是「確保病患資料正確性」,一定要是最新、完整的病歷資料及各種檢查、檢驗報告、診斷,並再度確認手術術式,這是最大原則。

 

      「不要放過任何細節!」魏福全院士此次演講的目的,不僅希望推動年輕及中生代醫師能夠養成在手術前、中、後完整的資料蒐集,井然有序的建檔分類,一段時間後就能從自己建立的資料庫中找到研究題材,而不需依賴健保資料庫及外部數據,而是運用自己手上的臨床資料來研究,不僅數據更真實,研究成果也較不會產生太大落差,他強調:「只要照著他這種方法做,相信五年之後,一定會有豐富的研究成果。」

 


圖說:魏福全院士蒞校演講,吸引上百名醫師、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到場聆聽,現場座無虛席。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