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陽明海運於2月24日簽署「數位健康照護計畫」產學合作意向書,透過智慧醫療與數位科技,提升海勤人員的健康照護品質,並為臺灣數位健康產業開創新契機!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永續發展再獲肯定!北醫大與雙和醫院在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中分別榮獲「教育類」和「民間團體類」獎項,展現在教育、醫療與社會責任具體且創新的永續卓越表現,此次獲獎更彰顯北醫體系在教育創新及綠色醫療領域上的領導地位。
:::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謝尚逸研究團隊,首創「多醣合成生物平台」,來鑑定新型的多醣合成(酉每)以及用來生產客製化的複雜醣分子結構,不僅開啟多醣新藥研發的無限潛能,此研究近期也登上國際頂尖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謝尚逸副教授指出,他們的研究團隊花了四年時間開發了第一個「多醣合成生物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快速鑑定不同種類細菌的多醣合成(酉每)。他們首次揭示了新型多醣合成(酉每)的存在,並成功合成了細菌獨有的(1,3; 1,4)-β-D-葡聚醣分子結構,此發現對於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的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謝尚逸副教授舉例,近日他的研究團隊利用此平台又發現了4種全新的多醣合成(酉每),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多醣合成(酉每)大多是膜蛋白,功能鑑定很不容易。對科學家而言,透過此平台可以快速找到不同類型細菌的多醣合成(酉每),有望為細菌感染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新的多醣合成(酉每)之發現,還可以作為小分子化合物的標靶,用來阻斷細菌細胞壁多醣的合成,開發新型抗生素。

過去多醣合成法的主流方式有兩種,一是中研院院士翁啟惠的 「一鍋式酵素合成法」,二是德國科學家Peter Seeberger教授的「固相多醣合成法」。謝尚逸副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的「多醣合成生物平台」,成功開發出第三種多醣合成的方法,利用酵母當作多醣合成的細胞工廠,大幅縮短合成時間,這對於量產多醣次單位疫苗具有重要意義,為疫苗和多醣藥物開發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醣分子做為次單位疫苗的研究,包括應用於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用來保護人類對抗肺炎、敗血症等細菌感染的疾病。此項研究成果的發表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有望應用於未來幫助人類對抗細菌感染,並為生物技術、藥物研發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圖說:北醫大藥學院謝尚逸副教授(中)研究團隊成員:左一瑞典籍博士生Rebecka Karmakar Saldivar(第三作者);右一高睦融博士(文章第二作者)。

--------

相關新聞報導:

北醫大研究發現新型「多醣合成脢」可研發抗菌疫苗
躋列翁啟惠一鍋合成法!北醫新多醣合成量產法 疫苗、藥物開發關鍵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