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陽明海運於2月24日簽署「數位健康照護計畫」產學合作意向書,透過智慧醫療與數位科技,提升海勤人員的健康照護品質,並為臺灣數位健康產業開創新契機!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永續發展再獲肯定!北醫大與雙和醫院在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中分別榮獲「教育類」和「民間團體類」獎項,展現在教育、醫療與社會責任具體且創新的永續卓越表現,此次獲獎更彰顯北醫體系在教育創新及綠色醫療領域上的領導地位。
:::

圖說:北醫大與臺大醫院攜手推動腎臟病與肝癌精準照護新篇章

 

       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下,精準醫療已成為全球趨勢。臺北醫學大學與臺大醫院攜手合作,透過多體學、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於今(2025)年5月3日首次舉辦「聯合研究成果發表會」,共同發表多項具臨床轉譯潛力的重大研究成果,涵蓋慢性腎臟病與肝癌兩大領域,展現臺灣在精準醫療領域的卓越研發實力。

 

腎臟病患者激增 精準預測模型為照護注入新動能

 

 

       臺灣2022年洗腎人口突破9萬人,其中新發透析約1萬多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2024年報告顯示,新發透析治療發生率和透析盛行率仍相當高,近年來新發透析發生率因政府長期推動末期腎臟病前期之病人照護計畫(Pre-ESRD)與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Early-CKD)等,開始有下降趨勢,對健保體系和醫療資源仍造成重大負擔。為應對此挑戰,北醫大雙和醫院與臺大醫院合作推動腎臟病精準醫療,發展可預測且個人化的照護模型。

 

       由北醫大吳麥斯校長、北醫大副校長暨臺大醫院洪冠予教授,以及雙和醫院吳美儀副院長共同主持「建立慢性腎臟病腎功能軌跡之精準醫療照護模型」研究計畫,分析逾百位患者資料,辨識出「維持型」、「惡化型」、「改善型」三種腎功能變化軌跡。研究團隊應用群組化軌跡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 GBTM),結合免疫細胞與基因分析,探索影響病程的分子特徵,為延緩腎功能惡化與預防透析提供重要線索。

 

       團隊也深入研究心腎代謝症候群(Cardiac-Kidney-Metabolic syndrome, CKM syndrome),分析全臺60萬名成年人的健康資料,顯示CKM症候群盛行率高,而且病情愈嚴重,心血管死亡風險亦隨之上升。顯示推動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三合一」共照模式之急迫性。

 

 


圖說:北醫大與臺大聯合記者會- 雙和醫院吳美儀副院長簡報研究成果。

 

       在醫學教育層面,研究團隊調查全臺513位腎臟科醫師與護理人員,亦發現醫療人員的自我效能與臨床照護品質密切相關,未來將強化臨床教育與支持系統,以提升前線照護人力的專業度與工作滿意度。

 

       研究反映醫學院校與臨床體系緊密合作的成果,透過人才培育與臨床場域的實作機會,促進知識與實務的雙向交流。吳麥斯校長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已逐步落實於臨床與教育現場,透過醫院HIS系統的資料整合,不僅提升醫療與研究效率,也為跨領域創新鋪路。他指出:「數據是關鍵,當資料可整合流通,就能推動從Database、Cloud,到Business Intelligence與AI的『ABCD』策略,為未來的健康照護產業做好準備。」

 

 

肝癌研究重要突破 攜手打造個人化治療策略

 

 

      臺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地區,曾有近五分之一的民眾為帶原者,深受「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苦。儘管疫苗與篩檢有效減少病毒性肝癌,但因代謝疾病與脂肪肝盛行,肝病依然為國人健康的重要威脅。現今肝癌的治療,雖隨著局部治療、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逐漸進步,但仍有許多病人,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肝癌,發展個人化的診斷與醫療策略,實為當今醫療的重要議題。

 

       臺大醫院由高嘉宏副院長領軍,攜手北醫大團隊,運用最新的多體學分析技術,分析不同肝癌病患在腫瘤基因體 (genome)、轉錄體 (transcriptome) 與蛋白激體 (kinome) 的差異,釐清肝癌異質性對疾病進展與治療的影響。其中,臺大醫院蘇東弘醫師從龐大的B型肝炎病人數據庫出發,探索與病毒性肝癌相關的單一核酸多形性。北醫大張文老師結合基因體與轉錄體分析,探討肝癌細胞周邊的免疫微環境如何影響腫瘤生長與治療。透過雙邊在資訊學及人工智慧上的合作,臺大醫院與北醫大已建立肝癌腫瘤體的全面性數據庫,將在此基礎上,加速找出肝癌的個人化標記,以實現肝癌精準醫療的目標。

 

       該團隊更進一步結合高通量實驗與人工智慧分析,建立「基因干擾加藥物抑制」的平臺,在臺大蔡丰喬醫師實驗室成功找到兩組結合療法(分別為抑制腫瘤的STK40-YAP-MAPK 與干擾癌細胞的 SLK-ROCK)並於知名國際期刊發表。在北醫大黃奕文醫師協助下,也將此結果於肝癌病人數據庫驗證,確認 YAP, STK40 與 SLK 三個基因的表現量,與肝癌病人的存活密切相關;並進一步以實驗確認 STK40 與 SLK 可直接控制 YAP 活性,影響肝癌細胞的惡性度。據此,目前正在積極研發透過STK40與SLK 控制YAP治療肝癌的新療法。

 

 

展望未來 北醫大與臺大醫院打造長期科研合作平臺

 

 

       北醫大體系與臺大醫院兩大醫學重鎮此次聯手,不僅展示在癌症與慢性疾病研究的技術實力,更強調跨校、跨院整合資源、定期交流與資料共享的重要性。雙方未來將持續深化合作,打造長期、具延續性的創新醫學平臺,從解決重大醫療問題出發,守護全民健康,共同為發展臺灣精準醫療而努力。

 

 


圖說:北醫大與臺大醫院聯合發表研究成果 北醫大吳麥斯校長(左)與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互贈紀念品。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