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北醫大於2025年THE影響力排名全球總體101–200名,台灣私校第一。並在SDG3健康與福祉表現卓越,名列全球第18,展現其在醫療、公共衛生與永續發展的國際影響力與實質貢獻。
「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北醫大歡度65周年校慶

「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北醫大歡度65周年校慶

臺北醫學大學65周年校慶典禮,今年以「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為主軸,現場貴賓雲集,並頒發113學年度傑出校友獎,大家一同切蛋糕,祝福臺北醫學大學65歲生日快樂。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永續發展再獲肯定!北醫大與雙和醫院在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中分別榮獲「教育類」和「民間團體類」獎項,展現在教育、醫療與社會責任具體且創新的永續卓越表現,此次獲獎更彰顯北醫體系在教育創新及綠色醫療領域上的領導地位。
:::

「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實踐SDGs 是北醫大永遠的承諾

 

2021/11/17 14:46 東森新聞

 

「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實踐SDGs 是北醫大永遠的承諾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台灣與國際對話的共通語言,也是臺北醫學大學創校超過六十年,與國際接軌的契機。天下文化出版《與世界一起變好》,記錄北醫大長年關注全球永續發展,從醫學專業出發,與政府部門及社群組織等國內外機構合作,從世界出發,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

 

北醫大2021年榮獲《天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大學公民調查私立一般大學組第一名,與第二屆《遠見雜誌》大學社會責任產業共創組首獎殊榮,近期更出版《與世界一起變好》闡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北醫推廣的歷程,以及如何從偏鄉衛教、青銀共居、原住民文化保存、國際醫療等面向發揮影響力,為人類帶來正向改變的力量。

 

▼臺北醫學大學張文昌董事長於《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場中致詞。(圖/天下文化提供)

「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實踐SDGs 是北醫大永遠的承諾

 

發表會中,臺北醫學大學張文昌董事長提到全力以赴善盡社會責任,是北醫大責無旁貸的使命;展望下一個60年,將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型大學」作為北醫發展定位。北醫大在發展校務的同時,也強調必須鏈結SDGs,迎向永續未來。

 

▼臺北醫學大學林建煌校長於《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場中致詞。(圖/天下文化提供)

「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實踐SDGs 是北醫大永遠的承諾

 

臺北醫學大學林建煌校長則特別指出,北醫持續將SDGs落實在校務發展中,多年來,北醫大派遣常駐醫療團前往史瓦帝尼、馬紹爾,執行醫療任務;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北醫大迅速組成防疫專家團,飛抵友邦協助抗疫,成功治癒史瓦帝尼國王及王妃,再次展現台灣堅強的醫衛實力。北醫大的服務性社團至偏鄉異國的義診與衛教,以及與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合作試行「青銀共居」計畫,都在持續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現場,所有嘉賓開心合影。(圖/天下文化提供)

「與世界一起變好」新書發表會!實踐SDGs 是北醫大永遠的承諾

 

活動最後,萬芳醫院江振源醫師、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周桂如院長,也分別分享北醫大體系在結核病防治、都會長照青銀共榮共享計畫上的努力,期許愈多人願意成為改變的一份子,讓世界愈可能有所不同。即將邁向創新型大學的北醫大,正努力牽起更多熱情的雙手,共同為世界永續發展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新聞出處: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288386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