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3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3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於6/1公佈,北醫大位居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其中於「SDG3: 健康與福祉」名列全球第6名,持續展現本校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視。
2023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 北醫榮獲全國私立一般大學組第1名

2023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 北醫榮獲全國私立一般大學組第1名

2023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最新榜單出爐,北醫自2021年之後,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私立一般大學組第1名,在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與環境永續等四大面向綜合評比皆獲得第1,持續打造永續校園。
【賀! 北醫全國大專盃比賽勇奪5冠】

【賀! 北醫全國大專盃比賽勇奪5冠】

本校運動校隊在112年度全大運及大專球類競賽勇奪橄欖球隊七人制公開組、羽球隊女子組單打及雙打雙料冠軍及滾球隊一般女子組一對一冠軍二連霸及定向越野公開女子組冠軍,共5金,是創校63週年以來最佳表現,莘莘學子,勇奪佳績,為校爭光!
賀!本校獲高教深耕第二期計畫私校第1名、全國第10名(一般大學)

賀!本校獲高教深耕第二期計畫私校第1名、全國第10名(一般大學)

本校獲教育部高教深耕第二期計畫私校第1、全國第10名(一般大學),並獲得「癌症轉譯研究中心」、「腦意識創新轉譯研究中心」2研究中心計畫
【2023 臺北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日「返校,真好!」】

【2023 臺北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日「返校,真好!」】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每年最期待的全球校友日將在在6/3(六)在信義、雙和兩校區,聯手學院系所共同舉辦慶祝活動,熱烈歡迎校友回娘家,「返校,真好!」。
【2023年QS世界大學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躍升世界第38名】

【2023年QS世界大學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躍升世界第38名】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50名,名列第38名,國內大學第一,表現十分亮眼。
IOH x TMU 前進北醫大理想學系

IOH x TMU 前進北醫大理想學系

IOH 網站上目前有 70 支北醫大求學經驗分享,涵蓋 24個系所學位學程,讓教授與學長姐說給你聽!
【臺北醫學大學 彭汪嘉康講座教授榮獲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

【臺北醫學大學 彭汪嘉康講座教授榮獲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

恭賀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兼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彭汪嘉康院士榮獲中華民國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
【11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北醫教授榮獲殊榮】

【11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北醫教授榮獲殊榮】

賀!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張鳳航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Niall William Duncan,榮獲11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Ta-You Wu Memorial Award)。
【2022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護理領域 北醫榮獲全球第35名】

【2022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護理領域 北醫榮獲全球第35名】

2022 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ARWU),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領域(Shanghai 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 2021-Nursing)榮獲全球排名第 35、全國排名第1。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李祖德 獲頒二等衛福專業獎章】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李祖德 獲頒二等衛福專業獎章】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李祖德,領導北醫教育變革,創造公辦民營醫院典範,通過國際評鑑,建立優良醫療品質服務社會著有貢獻,7月12日於衛生福利部,獲頒111年二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
【2022年 遠見最佳大學排行 】

【2022年 遠見最佳大學排行 】

2022年 遠見最佳大學排行今天 (29日) 公佈,臺北醫學大學連續5年獲得醫科類、私立大學類第1
【2022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北醫表現亮眼】

【2022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北醫表現亮眼】

2022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於4月公告,北醫在「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醫學」、「藥學及藥理學」、「護理學」及「生物科學」學科排名成績亮眼,各科別皆為國內私校第1名。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 北醫大名列384名】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 北醫大名列384名】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於6月9日公告,臺北醫學大學位居384名,於國內大學校院中排名第7,獲得國內外一致肯定。
:::

文/陳瑞杰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外科講座教授

 

 

近年來,台灣發生的災難,包括雪山隧道火燒車、復航澎湖與南港空難、高雄丙烯氣爆、八仙塵爆、高雄維冠大樓倒塌、普悠瑪與太魯閣列車出軌等等,動輒造成數十人到百人傷亡。儘管衛生福利部推動緊急醫療網迄今已屆20多年,在硬體建置、人員培訓以及體系運作模式,均已具備相當規模,且成效良好。但這些緊急事故所需的救護量能,仍都遠超過當地醫療體系負荷,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助。因此,嚴格地考驗政府與醫療機構的應變量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災難」的定義:處理該事件所需的資源遠超過該地區所能提供,就稱為災難。在承平時代,有災難發生只要出動軍警消,以及跨縣市衛生與醫院救援,就可妥善處理。然而,戰爭也是災難,且屬於超大型的災難,它將造成大範圍財產與性命損失,更有賴全民全員有計劃地投入準備。

 

應廣設第四級外傷中心,增強急救醫療韌性

個人從事急重症與外傷醫療實務超過30年,也參與外傷安全教育與防治。傷害防治三部曲,包括事故前、中、後。以汽機車事故為例,不只是事故前安全外傷中心,給予適時適確治療。以上說明,任何緊急醫療及災難救護,不是只靠個人或是一家醫院,而是需要整個系統。

截至2023年,全台灣總計醫療院所共有480家,專責急救責任醫院計206家,約占醫院總家數43%,分別為重度級46家、中度級77家及一般級83家,透過14個急診轉診網絡,來相互支援與區域聯防。而且每四年一次「急重症分級評鑑」,除了確保國內外傷急救系統品質外,更能與時俱進。

台灣一旦發生災難與戰事,全民與社區韌性將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台灣有高達2萬多家診所,274家非急救責任醫院、374家衛生所,這些醫療院所,比中大型醫院更深入社區,如何運用民間醫護量能,及時提供第一線的緊急救護,再將中、重傷患後送至急救責任醫院。因此,建議要廣設「第四級外傷中心」,等同於急救站,來因應多變大環境。這需要由上而下,從組織架構、編組、經費、資訊等各面向來規劃建置新系統。

除了醫療體系在組織上能緊急轉換成韌性系統,台灣還必須建構一套數位韌性通聯系統,具有線上與離線的轉換,與電子傷票、數位病歷標準化建置,以幫助急救與醫護人員快速分類與紀錄傷患,及時共享資訊。

 

個人、社區與醫界都要有應變各種災難的整備

今年臺灣外科醫學會年會,於3月18、19日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由於疫情停辦兩年,今年參加者十分踴躍。其中,與臺灣外傷醫學會共同主辦的「戰傷救治特別論壇」,引起許多迴響。當天,與會者有仍處於戰爭中的烏克蘭血管外科醫師Dr. Pavlo Kazonov;美國三軍大學醫學中心外傷與戰傷教授、退休空軍上校Dr. Mark Bowyer;以及南加大Dr.Matthew Martin,同樣也是美國三軍大學醫學中心外科教授。

三位專家都提醒,面對急救治療環境鉅變,整體的醫療觀念都要改變,不能只停留在五星級醫院看診!

烏克蘭醫師特別提醒,戰事對民眾與醫界,會造成太多不確定,包括醫院與救護車都可能是被破壞的標的。因此,除了強固既有的救護設施,醫師與民眾都需要被訓練以彈性與移動方式來應變。醫界不能停留在承平時代,只關注醫院評鑑與健保,必須也要具備應變各種挑戰的彈性與整備。

 

國家、產業、機構的永續發展,在承平時代要強調淨零轉型,但災難來臨時,韌性應變將是首要,否則一切歸零。2020年爆發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台灣表現亮眼,但也感受到關鍵防疫物資、疫苗、快篩試劑的即時製造、驗證、供需,關係到國家韌性。如今,疫情已經降級,但部分國內的醫材與藥品,仍常聽聞不預警的供應斷鏈。

 

面對大自然與人為各種大型災難,如何把承平時的運作及架構,可以有條不紊在一聲令下,轉換成緊急韌性系統,這才是智慧。同時,我們也要宣導,各層次整備對個人、社區、醫院,甚至整個社會只有更安全、更和諧。例如全民韌性,使全民能擁有緊急救護技能、整備家中應變物資,平時也能自救救人;韌性社區則是讓民眾熟知就近之醫療處所,或可用社區醫護資源,平時也可利用既有醫護能量,來照顧社區內長者與弱勢;韌性醫院可藉由流程精實、衛藥材庫存管控,強固水電能源,韌性數位通聯,平時也可節能減碳,節省成本,讓醫院更具競爭力。

 

總之,國內各界對備戰與避戰或有許多不同見解。但是相信大家對於整體社會一起來增強對災難韌性,及早準備,應該有志一同,毫無懸念才是。

 

 

 

文章出處

名家廣場【另一種永續:臺灣醫界的韌性整備】   (工商時報)

自由廣場》戰傷救治特別論壇 台灣醫界的韌性準備 (自由時報)

臺灣醫界的韌性整備 - 另一種永續 (環球生技)

 

#臺北醫學大學 #陳瑞杰董事長 #醫療韌性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