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北醫大於2025年THE影響力排名全球總體101–200名,台灣私校第一。並在SDG3健康與福祉表現卓越,名列全球第18,展現其在醫療、公共衛生與永續發展的國際影響力與實質貢獻。
「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北醫大歡度65周年校慶

「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北醫大歡度65周年校慶

臺北醫學大學65周年校慶典禮,今年以「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為主軸,現場貴賓雲集,並頒發113學年度傑出校友獎,大家一同切蛋糕,祝福臺北醫學大學65歲生日快樂。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永續發展再獲肯定!北醫大與雙和醫院在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中分別榮獲「教育類」和「民間團體類」獎項,展現在教育、醫療與社會責任具體且創新的永續卓越表現,此次獲獎更彰顯北醫體系在教育創新及綠色醫療領域上的領導地位。
:::

      聚焦AI引領未來,北醫大體系19日舉辦「A.I. For ALL」論壇,邀請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李祈均教授主題演講「AI in Life:What’s Next?」,也請到數名北醫體系專家教授,分別就AI於醫療、教學、研究、學習及行政發展的相關應用,與北醫主管、教職員生及醫療團隊交流探討,吸引逾200人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激盪出更多AI火花。

 

 


圖說:吳麥斯校長全程參與「A.I. For ALL」論壇,與北醫體系主管師生交流討論。

 

 

      近期生成式AI發展備受關注,北醫大醫學院、醫學科技學院及資訊處等單位聯合規劃此論壇。Keynote Speech由清大李祈均教授主講,他表示,AI可以加速複雜服務、延展服務邊界、探索創新見解,幫助流程優化,發現過去沒發現的事情。舉例來說,AI應用於醫療健康,如智慧醫院的應用範圍橫跨掛號到造影,將 AI、IoT、5G 網路和其他技術從邊緣部署到雲端,以獲得更完善的連線能力與安全資料分享機制,提升患者體驗、簡化業務流程並降低成本。

 

       李祈均教授指出,AI應用於校園教學,以智慧校園為例,透過大數據、物聯網、AI 人工智慧及雲端等技術,活用在教學、管理、行政、社群、綠能、保健等校園的各個層面中,全面提升校務運作效率,加速服務及擴展邊界,讓教學場域不一定要在校園,在家中或任何移動空間、遠距皆可發生。

 

 

   
圖說:(左圖) 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李祈均教授主題演講「AI in Life:What’s Next?」; (右圖) 吳麥斯校長(右)致贈校級禮品給清大李祈均教授(左)。

     

      北醫大醫學工程學院康峻宏院長則分享「AI in 醫療」主題,「AI in Medicine」已是現在進行式,截至目前為止,北醫體系已陸續成立7家人工智慧相關的醫療衍生新創公司,未來如何做到讓AI醫療轉譯落地,將從「強化校院基礎架構」、「接軌前沿技術」、「臨床工作流程優化」及「價值導向醫療」四大重點方向執行,建立TMU GenAI models。

 

       接續是「AI in教學」,由醫學科技學院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研究所施景文副教授分享,他從目前已經在做的「AI在教學中的應用」,涵蓋個人教學、學習管理系統,例如:學生的出缺勤紀錄、學習行為的分析統計、成績管理的客觀基準,從中發現學生的閱讀頻率與學習表現呈現高度正相關。至於AI在教學中的展望,「未來長什麼樣子?」包括智能教學系統、語音識別、語音合成、高度個人化學習設計與紀錄、虛擬教學助理與虛擬現實教學,結合VR和AR技術,創建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朝向個人化教育來前進。

 

 

   
圖說:(左圖) 醫學工程學院康峻宏院長分享「AI in 醫療」主題;(右圖)醫學科技學院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研究所施景文副教授分享「AI in 教學」。

 

      「研究with AI」主題,則分別由醫學科技學院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研究所許凱程教授、醫學資訊研究所楊軒佳副教授兩位分享,許凱程教授「以AI進行藥物研發為例」,不僅可以大幅縮短傳統新藥開發、臨床前試驗的時間,還可降低6-8成的費用,但前提是,必須豐富各項實驗數據資料,吸引並培養AI專業人才,建立與優化自己的AI模型,擴展實際應用與跨領域合作,才能產出具有產業價值的商品及一條龍的服務。

 

 

   
圖說:(左圖)醫學科技學院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研究所許凱程教授分享「研究 with AI」主題;(右圖)醫學資訊研究所楊軒佳副教授分享「研究 with AI」主題。

 

 

       隨著AI人工智慧的發展,一直有機器未來是否取代人類的疑慮?醫學資訊研究所張資昊所長分享「學習、行政with AI」主題指出,在他看來,機器取代的是任務而非職業,且會優先從不具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的任務開始取。AI在學習中的應用,從學習資料管理、即時問答、數據分析與研究及語言與寫作輔助;AI在行政的應用,從讀取文件、分析數據、製作圖表及分析各項指標數據,如研究成果、經費情況等,到生成報告及會議記錄。

 

       未來,AI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和能力,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計劃和資源,產生「個人化學習計劃和資源推薦」,也可以作為虛擬輔導員或教學助手,解答學生的問題,提供即時反饋,幫助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甚至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識別學生的弱點和強項,自動調整授課內容和難度。

 

      張資昊所長強調,從有電腦開始,社會強調降低數位落差,如今不僅人人有電腦,未來還將邁向人人有AI,因此降低AI落差很重要,從AI教育向下扎根、提升師生AI素養,建議學生學習「程式語言」為第二語言,因應AI創新世代。

 

 


圖說:醫學資訊研究所張資昊所長分享「「學習、行政 with AI」」主題。

 

 

       吳麥斯校長結語時表示,AI For ALL最重要的是流程改造,AI in教學可以縮短課程時間,讓新世代的學生有更多時間討論、交流;重點不是去評估我們的AI能力,而是去看我們應用AI在醫療、教學、研究、學習及行政等面向的成果與解方,是否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進而強化北醫體系的AI數位韌性與競爭力。

 

 


圖說:「A.I. For ALL」論壇大合照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