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萬芳醫院新南向菲律賓起手式 開創醫療照護新頁

萬芳醫院新南向菲律賓起手式 開創醫療照護新頁

萬芳醫院與菲律賓Chinese General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 (CGHMC)及Jose R. Reyes Memorial Medical Center等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象徵萬芳醫院與菲律賓展開的新南向醫衛合作計劃「起手式」順利圓滿成功。
《荒丘崛起的醫學中心》新書發表 雙和醫院創新致勝

《荒丘崛起的醫學中心》新書發表 雙和醫院創新致勝

本書將16年前,一群夢想家看見城市的醫療落差,為中永和地區居民爭取更充足的醫療資源,催生出雙和醫院的心路歷程與外界分享。北醫人將會跟著社會脈動、形成連結,持續領航醫學教育、精進醫療專業,提供醫界與城市互惠共榮的參考。
北醫雙和校區打造新創競爭力  助力產學研技術商品化

北醫雙和校區打造新創競爭力 助力產學研技術商品化

2024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於7月26日揭開序幕,北醫大醫療體系展出從預防篩檢、精準檢測與診斷、疾病治療到癒後照護,特色技術從三段五級的精準醫療科技項目,共計17項亮點。展現與國際生技產業連結,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醫療人力短缺、急診擁擠、住院等待時間增長等挑戰,北醫附屬醫院啟動「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自今年7月起正式上路,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共已收治8名病患,不僅病患恢復情況良好,也減輕家屬負擔。
校務發展委員會 五大主軸強化共融與聚焦

校務發展委員會 五大主軸強化共融與聚焦

臺北醫學大學「113年度校務發展委員會」7月5日於信義校區誠樸廳隆重召開,會中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校內外委員、一級單位主管以及研究團隊參與,共同討論北醫體系的未來校務發展與研究方向,同時提升校務品質。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榮獲2024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典範大學」醫學類榜眼,也拿下「中小型大學」評比冠軍,更在「教學表現」、「社會聲望」面向名列私校第一,多項指標也奪冠。這些肯定將是北醫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國際大師齊聚!北醫首辦牙周顯微教育與實作課程

國際大師齊聚!北醫首辦牙周顯微教育與實作課程

臺北醫學大學首度邀請瑞士顯微教父 Dr. Rino Burkhardt、美國密西根大學Dr. Diego Velasquez兩位國際牙周顯微大師,蒞臨北醫指導牙周顯微手術,讓北醫、萬芳及雙和三家附屬醫院的牙周病科專科醫師,掌握最新技術,提升臨床治療水準。
A.I. For ALL論壇 聚焦AI引領未來

A.I. For ALL論壇 聚焦AI引領未來

聚焦AI引領未來,北醫大體系舉辦「 A.I. For ALL 」論壇,邀請清大李祈均教授主題演講「AI in Life:What’s Next?」,北醫體系專家也分別就AI於醫療、教學、研究、學習及行政發展的應用交流探討,吸引逾200人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激盪出更多AI火花。
 北醫113學年度申請入學招生率突破九成

北醫113學年度申請入學招生率突破九成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上週(13日) 公告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北醫招生名額使用率屢創新高,今年招生率突破九成,為90.07%,亦較去年112學年度83.5%增6.57%,於私立大學中排名全國第四名。
史丹佛王智弘教授蒞校演講 橫跨台美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史丹佛王智弘教授蒞校演講 橫跨台美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北醫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王智弘以「橫跨美國和台灣的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為題,與大家分享他結合矽谷與史丹佛的國際觀點,以及在台灣和世界各地的觀察,給予北醫體系在創新創業發展上的寶貴意見。
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 北醫大歡度64周年校慶

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 北醫大歡度64周年校慶

臺北醫學大學6月1日舉辦64周年校慶典禮,今年校慶以「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為主軸,現場貴賓雲集,祝福臺北醫學大學64歲生日快樂。
「蛻」蝶展翅 112學年度畢業季精采啟航

「蛻」蝶展翅 112學年度畢業季精采啟航

北醫5月27日舉辦校級畢業典禮,今年特別打造「不一樣的畢業季」,透過「校園巡禮」到「校級畢業典禮」與「學院畢業典禮」等系列性慶典活動,讓北醫校園都充滿畢業氛圍,也讓每一位畢業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畢業祝福,留下難忘的回憶。
:::

 

 

圖說:臺北醫學大學與日本廣島大學合作發表類人腦器官應規範之五大分類。圖片由WPI-ASHBiKyoto University提供。

 

      「類人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相關研究為醫學領域帶來無限可能,但隨之而來的法律和倫理挑戰也備受關注,臺北醫學大學李崇菱副教授參與日本廣島大學一項跨領域合作研究,針對類人腦器官未來可能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論,率先提出當前應規範及保障的五大分類,包括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以及器官移植。


      臺北醫學大學與日本廣島大學於8月23日同步發佈研究成果,該研究由日本廣島大學人社院澤井努(TSUTOMU SAWAI)教授主導,並已發表於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該研究率先提出類人腦器官應被規範的五大層面,分別為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及器官移植,其中最受爭議的問題之一:「人類大腦器官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會變得有意識」,應有更廣大深入的道德及法律探討,該篇研究已刊登於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註1】,廣島大學研究團隊並將於11月11至12日在新加坡大學舉行研討會。

        類人腦器官是由人類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三維神經組織,為科學家研究人腦提供新曙光,可供研究失智症等與大腦相關的疾病,目前已有研究利用類人腦器官打造大腦器官系統,進一步研究學習、神經發展與疾病等機制,但類人腦器官可以模仿大腦,被實驗的系統可能發展出「意識」為,也衍生爭議,考量類人腦器官未來可能因為不同層次的運用衍生的倫理及法律爭議,廣島大學澤井努教授的研究團隊明確指出,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及器官移植五大層面,為當前急需有明確的規範及保障,北醫大李崇菱副教授表示,法律的制定往往落後於科技的發展,加上當前AI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更凸顯法律層面的不足,隨著各界針對類人腦研究的發展,政府也應考慮相關研究可能出現的潛在法律問題。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評估類人腦器官可能帶來的各項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類人腦器官目前就像其它人類器官被視為「財產權」,但隨著研究發展,類人腦器官一旦被整合於AI人工智慧等系統,是否從財產權轉換成法人身分則有待探討,捐贈者也可能因為捐獻腦細胞用於研究之後的發展及成果出現所有權糾紛,而一旦「類人腦器官」被進一步移植至動物體內,甚至是人體內進行實驗研究時,將面臨新的法律及倫理挑戰,由此可知,針對「類人腦器官」擬定完善的相關規範刻不容緩。

      澤井努教授強調,研究提出的五大分類也是朝向改善類人腦器官研究環境邁出重要的一步。


註1:

Kataoka, M., Lee, TL. & Sawai, T. Human Brain Organoi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Where and How to Meet Legal Challenges?. Bioethical Inquiry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1673-024-10349-9.

HU PR page: https://www.hiroshima-u.ac.jp/en/news/84787
KU PR page: https://ashbi.kyoto-u.ac.jp/news/20240822_research-result_sawai/



延伸閱讀:

北醫大跨國合作 提「類人腦器官」研究規範5層面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408230059.aspx

「類人腦器官」引發法律及倫理爭論 台日學者籲儘速訂規範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777702

北醫大與廣島大學合作 「類人腦器官」開啟醫學新篇章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823001453-260405?chdtv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