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韌性醫療主要有三大主軸,人員賦能的精進、醫療量能整備、設備韌性維護。聯合報記者 曾學仁/攝影
衛福部從113年起推動韌性醫療,期待能強化國人應變大型災難的能力,承接衛福部韌性醫療計畫的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明天與無常,不曉得哪個先來,唯有做好事前準備才能增強面對災害的能力。
陳瑞杰指出,全球面臨大型災害的風險逐年提升,如台灣1990年以前,平均每年發生四次左右的天災,到了1990年到2020年間,天災發生頻率增長一倍,平均為八次。
「沒人知道無常與明天哪個先來,唯有做好事前準備,才能增強面對災害的能力。」陳瑞杰說,今年十月山陀兒颱風來襲,誰也沒料到,強颱會從高雄登陸,也沒想到颱風會釀成火災,東港安泰醫院發生火警,逃生時又面對風災,複合式災害在未來可預期會更頻繁發生。
醫療院所平時對於各類的災害應變,被要求要頻繁演練,強化醫護人員的能力,但未來面對災害得開始轉換觀念,不只是要強化醫護人員的應變能力,所有民眾也得具備「自救」能力,否則難以面對複雜的災害。
以美國面對森林大火的應變能力為例,先偵測容易發生森林大火的區域,要求居民搬遷,若發生森林大火則不以撲滅為目的,而是設下「防線」,最遠讓森林大火焚燒的範圍,後續讓森林自然復育,據研究顯示,大火後自然復育速度,與人為撲滅大火後的復育時間還要快。
陳瑞杰表示,目前韌性醫療的規畫有三大主軸,人員賦能的精進、醫療量能整備、設備韌性維護,其中人員的賦能不單是要求醫護人員,而是擴及至全民,以前民眾最多學習的急救方式是CPR,如今得增加如何止血、包紮、避免失溫;醫護人員得加強在非醫院場域執行醫療行為的方式。
他認為,國人對於災害多侷限在天災,即使是天災「防災意識」也相對薄弱,日本發生東北三一一大地震後,每年皆在提升因應海嘯的防災策略,日前參與日本的防災研討會,日本預測十年內,東京灣還會再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海嘯,日本早已規畫海嘯發生時,民眾該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緊急撤離,讓災害造成的損傷降到最低。
國人面對地震,第一時間大多是先上社群媒體PO文,而不是先逃生,這都可能讓災害發生時,導致更大的傷害。陳瑞杰表示,每個人都應該要從現在開始,增加對於大型災害的防災意識,每一個人都能提升一些,就能讓台灣面對災害時,大幅降低災害對生命的威脅。
----
引用報導:聯合報 | 「沒人知道無常與明天哪個先來」 北醫大董事長談韌性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