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醫大體系61位學者 入選2025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

北醫大體系61位學者 入選2025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

「2025年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名單」,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61位學者入選,其中31位列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榜、46位登上年度榜,16位同時入選雙榜。研究涵蓋醫學、藥學、護理、公共衛生與AI醫療等領域,展現TMU卓越科研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北醫體系三院入選2026全球智慧醫院 Top 350

北醫體系三院入選2026全球智慧醫院 Top 350

美國《Newsweek》與全球數據平台 Statista 公布「2026 全球最佳智慧醫院排行榜」,北醫體系三家附屬醫院–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全數上榜,展現北醫在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上的深厚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北醫體系榮獲環保獎銀級殊榮

北醫體系榮獲環保獎銀級殊榮

北醫大與雙和醫院榮獲第7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銀級獎,展現教育與醫療的永續成果,校院推動節能減碳、循環經濟、低碳生活及人才培育,持續邁向2050淨零願景。
北醫大勇奪5項未來科技獎與吳大猷獎

北醫大勇奪5項未來科技獎與吳大猷獎

臺北醫學大學榮獲2025未來科技獎五項大獎,展現AI醫療、智慧照護與精準醫療的創新實力,私校表現最亮眼!另有吳人傑醫師與羅偉成副教授同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再添科研榮耀。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北醫大於2025年THE影響力排名全球總體101–200名,台灣私校第一。並在SDG3健康與福祉表現卓越,名列全球第18,展現其在醫療、公共衛生與永續發展的國際影響力與實質貢獻。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

文/陳瑞杰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外科講座教授

 

 

近年來,台灣發生的災難,包括雪山隧道火燒車、復航澎湖與南港空難、高雄丙烯氣爆、八仙塵爆、高雄維冠大樓倒塌、普悠瑪與太魯閣列車出軌等等,動輒造成數十人到百人傷亡。儘管衛生福利部推動緊急醫療網迄今已屆20多年,在硬體建置、人員培訓以及體系運作模式,均已具備相當規模,且成效良好。但這些緊急事故所需的救護量能,仍都遠超過當地醫療體系負荷,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助。因此,嚴格地考驗政府與醫療機構的應變量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災難」的定義:處理該事件所需的資源遠超過該地區所能提供,就稱為災難。在承平時代,有災難發生只要出動軍警消,以及跨縣市衛生與醫院救援,就可妥善處理。然而,戰爭也是災難,且屬於超大型的災難,它將造成大範圍財產與性命損失,更有賴全民全員有計劃地投入準備。

 

應廣設第四級外傷中心,增強急救醫療韌性

個人從事急重症與外傷醫療實務超過30年,也參與外傷安全教育與防治。傷害防治三部曲,包括事故前、中、後。以汽機車事故為例,不只是事故前安全外傷中心,給予適時適確治療。以上說明,任何緊急醫療及災難救護,不是只靠個人或是一家醫院,而是需要整個系統。

截至2023年,全台灣總計醫療院所共有480家,專責急救責任醫院計206家,約占醫院總家數43%,分別為重度級46家、中度級77家及一般級83家,透過14個急診轉診網絡,來相互支援與區域聯防。而且每四年一次「急重症分級評鑑」,除了確保國內外傷急救系統品質外,更能與時俱進。

台灣一旦發生災難與戰事,全民與社區韌性將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台灣有高達2萬多家診所,274家非急救責任醫院、374家衛生所,這些醫療院所,比中大型醫院更深入社區,如何運用民間醫護量能,及時提供第一線的緊急救護,再將中、重傷患後送至急救責任醫院。因此,建議要廣設「第四級外傷中心」,等同於急救站,來因應多變大環境。這需要由上而下,從組織架構、編組、經費、資訊等各面向來規劃建置新系統。

除了醫療體系在組織上能緊急轉換成韌性系統,台灣還必須建構一套數位韌性通聯系統,具有線上與離線的轉換,與電子傷票、數位病歷標準化建置,以幫助急救與醫護人員快速分類與紀錄傷患,及時共享資訊。

 

個人、社區與醫界都要有應變各種災難的整備

今年臺灣外科醫學會年會,於3月18、19日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由於疫情停辦兩年,今年參加者十分踴躍。其中,與臺灣外傷醫學會共同主辦的「戰傷救治特別論壇」,引起許多迴響。當天,與會者有仍處於戰爭中的烏克蘭血管外科醫師Dr. Pavlo Kazonov;美國三軍大學醫學中心外傷與戰傷教授、退休空軍上校Dr. Mark Bowyer;以及南加大Dr.Matthew Martin,同樣也是美國三軍大學醫學中心外科教授。

三位專家都提醒,面對急救治療環境鉅變,整體的醫療觀念都要改變,不能只停留在五星級醫院看診!

烏克蘭醫師特別提醒,戰事對民眾與醫界,會造成太多不確定,包括醫院與救護車都可能是被破壞的標的。因此,除了強固既有的救護設施,醫師與民眾都需要被訓練以彈性與移動方式來應變。醫界不能停留在承平時代,只關注醫院評鑑與健保,必須也要具備應變各種挑戰的彈性與整備。

 

國家、產業、機構的永續發展,在承平時代要強調淨零轉型,但災難來臨時,韌性應變將是首要,否則一切歸零。2020年爆發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台灣表現亮眼,但也感受到關鍵防疫物資、疫苗、快篩試劑的即時製造、驗證、供需,關係到國家韌性。如今,疫情已經降級,但部分國內的醫材與藥品,仍常聽聞不預警的供應斷鏈。

 

面對大自然與人為各種大型災難,如何把承平時的運作及架構,可以有條不紊在一聲令下,轉換成緊急韌性系統,這才是智慧。同時,我們也要宣導,各層次整備對個人、社區、醫院,甚至整個社會只有更安全、更和諧。例如全民韌性,使全民能擁有緊急救護技能、整備家中應變物資,平時也能自救救人;韌性社區則是讓民眾熟知就近之醫療處所,或可用社區醫護資源,平時也可利用既有醫護能量,來照顧社區內長者與弱勢;韌性醫院可藉由流程精實、衛藥材庫存管控,強固水電能源,韌性數位通聯,平時也可節能減碳,節省成本,讓醫院更具競爭力。

 

總之,國內各界對備戰與避戰或有許多不同見解。但是相信大家對於整體社會一起來增強對災難韌性,及早準備,應該有志一同,毫無懸念才是。

 

 

 

文章出處

名家廣場【另一種永續:臺灣醫界的韌性整備】   (工商時報)

自由廣場》戰傷救治特別論壇 台灣醫界的韌性準備 (自由時報)

臺灣醫界的韌性整備 - 另一種永續 (環球生技)

 

#臺北醫學大學 #陳瑞杰董事長 #醫療韌性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