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醫碩博甄試、EMBA招生中! TMU Grad & EMBA Open!

北醫碩博甄試、EMBA招生中! TMU Grad & EMBA Open!

115學年度臺北醫學大學碩、博士班甄試入學及EMBA熱烈招生中,誠摯邀請具學術潛力與研究熱忱的您,加入北醫、共創卓越學術新篇!Join TMU and embark on your journey of academic excellence.
北醫大體系61位學者 入選2025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

北醫大體系61位學者 入選2025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

「2025年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名單」,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61位學者入選,其中31位列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榜、46位登上年度榜,16位同時入選雙榜。研究涵蓋醫學、藥學、護理、公共衛生與AI醫療等領域,展現TMU卓越科研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北醫體系三院入選2026全球智慧醫院 Top 350

北醫體系三院入選2026全球智慧醫院 Top 350

美國《Newsweek》與全球數據平台 Statista 公布「2026 全球最佳智慧醫院排行榜」,北醫體系三家附屬醫院–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全數上榜,展現北醫在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上的深厚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北醫體系榮獲環保獎銀級殊榮

北醫體系榮獲環保獎銀級殊榮

北醫大與雙和醫院榮獲第7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銀級獎,展現教育與醫療的永續成果,校院推動節能減碳、循環經濟、低碳生活及人才培育,持續邁向2050淨零願景。
北醫大勇奪5項未來科技獎與吳大猷獎

北醫大勇奪5項未來科技獎與吳大猷獎

臺北醫學大學榮獲2025未來科技獎五項大獎,展現AI醫療、智慧照護與精準醫療的創新實力,私校表現最亮眼!另有吳人傑醫師與羅偉成副教授同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再添科研榮耀。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北醫大於2025年THE影響力排名全球總體101–200名,台灣私校第一。並在SDG3健康與福祉表現卓越,名列全球第18,展現其在醫療、公共衛生與永續發展的國際影響力與實質貢獻。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

圖說:2024年第2屆「NBRP Pitch 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大合照。(中研院提供)

 
  

       第2屆「NBRP Pitch 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日前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盛大登場,北醫體系團隊大放異彩,在「醫材技術發表競賽」中囊獲四大獎項。臺北醫學大學衍生新創公司「神瑞人工智慧」及臺北醫學大學暨雙和醫院骨科部黃錦前團隊榮獲「傑出團隊獎」,而北醫大陳震宇教授團隊及北醫附醫周百謙醫師團隊則拿下「潛力團隊獎」,表現相當亮眼。



       Pitch Day匯聚來自全國的創新資源,不僅成為轉譯團隊展現技術和創新理念的重要平台,亦獎勵具商品化潛力的團隊。今年吸引超過60隊具商品化潛力的團隊競爭,共有21隊進入決賽,最終評選出6支潛力團隊。每隊可獲得新臺幣10萬元團隊輔導金及一年期的園區推廣與輔導,包括協助媒合投資人、業師專案輔導及實驗空間進駐機會等,為臺灣生醫創新領域注入新動能。

       在活動第二天下午舉辦的醫材技術發表競賽中,11組創新醫材團隊進行了5分鐘的短講(pitch),從中選出6支優秀團隊獲獎。「傑出團隊獎」由北醫大衍生新創公司「神瑞人工智慧」及雙和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黃錦前團隊獲得。

       神瑞人工智慧分享,團隊整合世界三個大型腦部影像資料庫等資源,打造「生成式人工智慧個人化4D高齡健康失智預測模組」,不僅可計算腦齡,還能精準預測未來可能的失智風險,幫助臨床診斷外,亦能為亞健康族群提供腦心智老化的風險預測,讓台灣在邁入高齡長照社會的同時,幫助民眾延緩老化,強化預防醫學。



       雙和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黃錦前表示,團隊開發了一款結合明膠、玻尿酸等的溫感性水膠,此醫材除了可藉由植入骨關節空隙中充當載體,還可作為緩慢釋出抗生素藥物的含藥醫材,用於治療或預防骨骼肌肉感染症,經實驗證明可降低95%的生物膜形成,未來將進一步透過動物實驗,進行活體內材料生物相容性及藥物動力學等分析。


 
      

圖說:(左圖)北醫大衍生新創公司「神瑞人工智慧」團隊;(右圖) 臺北醫學大學暨雙和醫院骨科部黃錦前(右二)醫師團隊榮獲醫材技術發表競賽「傑出團隊獎」。(中研院提供)

 


       潛力團隊獎部分則由北醫大陳震宇教授團隊及北醫附醫周百謙醫師團隊榮獲。北醫大陳震宇教授分享,「肺癌智慧多模決策分享系統」研究團隊運用生成式AI人工智慧代理語言模型,能整合胸部電腦斷層報告、病理報告和次世代基因定序資料,產生回答醫病決策提問的支持建議。目前已有晚期肺癌最初診斷14天醫病決策分享四個模組機器人,獲得4項台灣專利,正進行臨床場域測試並申請台灣食藥署專案輔導,預計2025年完成臨床場域驗證。

       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醫師團隊則開發了一套整合穿戴式裝置,聚焦於呼吸音、胸壁起伏、胸腹部呼吸的同步動作分析,再透過AI演算法比對病患不同生理狀況,推估病患臨床穩定程度。此外,系統還建立了危急分數風險評估指標,將使用者生理現象的連續變化監測,連結警示功能,以利即時接受治療或作為預後評估指標,未來可望造福更多胸腔疾病、肺病患者。

 


     

圖說:(左圖)北醫大陳震宇教授(左三)「肺癌智慧多模決策分享系統」研究團隊與(右圖)北醫附醫周百謙(中)醫師團隊榮獲「醫材技術發表競賽」潛力團隊獎。(中研院提供)


     
       此外,優秀入圍團隊還包括北醫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張詠淳教授團隊,針對急診壅塞的醫療場域狀況開發「AIDE」系統提高效率。團隊主要利用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分析患者的臨床生命徵象及病患主訴,預測患者在72小時內進入ICU加護病房的風險;此外,系統還可透過結合電子病歷中數據,預測急診病患的未來動向和非計畫性返診,解決急診室的壅塞問題,並改善預後品質。

 
          

圖說:(左圖)北醫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張詠淳教授團隊也入圍決賽;(右圖)北醫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張詠淳(中)教授分享。(中研院提供)

 

       第2屆「NBRP Pitch 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國醫藥大學主辦,臺北醫學大學等27所學研醫機構協辦響應。活動當天的焦點活動,同時宣布啟用國際級核酸先導設施,並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學苑及學研轉譯辦公室揭牌,為台灣培育更多生醫人才。


圖說: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學研轉譯辦公室揭牌。(中研院提供)


       2024年國家生技研究園區Pitch Day集結園區進駐夥伴,包含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及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共襄盛舉,為期2日(9月30日至10月1日)的Pitch Day活動,包含主題演講及趨勢論壇、團隊簡報、主題競賽、成果海報展等,內容詳見活動官網。



2024 PITCH DAY活動官網 :https://2024.nbrppitchday.com/



引用報導 :
GlobalBio 環球生技月刊 - 2024 NBRP Pitch 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 NBRP醫材傑出團隊獎 神瑞人工智慧、北醫黃錦前、臺大陳世杰勇奪
 

延伸閱讀:
中時新聞網 -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軟硬體再升級 培育生醫人才
自由時報 - 中研院啟用國際級核酸先導設施 加速核酸藥物研發臨床應用
GlobalBio 環球生技月刊 - 2024 NBRP Pitch 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
 NBRP第二屆Pitch Day盛大揭幕!國際級核酸先導設施宣告啟用 ; 公私協力掀注生醫新創茁壯 中研院、國科會、衛福部、經濟部接棒盤點




圖說:頒獎合照。(中研院提供)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