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北醫大 × 海大 × 陽明海運 攜手推動數位健康照護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陽明海運於2月24日簽署「數位健康照護計畫」產學合作意向書,透過智慧醫療與數位科技,提升海勤人員的健康照護品質,並為臺灣數位健康產業開創新契機!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北醫體系引領永續發展 雙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永續發展再獲肯定!北醫大與雙和醫院在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中分別榮獲「教育類」和「民間團體類」獎項,展現在教育、醫療與社會責任具體且創新的永續卓越表現,此次獲獎更彰顯北醫體系在教育創新及綠色醫療領域上的領導地位。
:::


圖說: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韌性醫療主要有三大主軸,人員賦能的精進、醫療量能整備、設備韌性維護。聯合報記者 曾學仁/攝影

 

 

           衛福部從113年起推動韌性醫療,期待能強化國人應變大型災難的能力,承接衛福部韌性醫療計畫的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明天與無常,不曉得哪個先來,唯有做好事前準備才能增強面對災害的能力。

 

          陳瑞杰指出,全球面臨大型災害的風險逐年提升,如台灣1990年以前,平均每年發生四次左右的天災,到了1990年到2020年間,天災發生頻率增長一倍,平均為八次。

 

          「沒人知道無常與明天哪個先來,唯有做好事前準備,才能增強面對災害的能力。」陳瑞杰說,今年十月山陀兒颱風來襲,誰也沒料到,強颱會從高雄登陸,也沒想到颱風會釀成火災,東港安泰醫院發生火警,逃生時又面對風災,複合式災害在未來可預期會更頻繁發生。

 

       醫療院所平時對於各類的災害應變,被要求要頻繁演練,強化醫護人員的能力,但未來面對災害得開始轉換觀念,不只是要強化醫護人員的應變能力,所有民眾也得具備「自救」能力,否則難以面對複雜的災害。

 

          以美國面對森林大火的應變能力為例,先偵測容易發生森林大火的區域,要求居民搬遷,若發生森林大火則不以撲滅為目的,而是設下「防線」,最遠讓森林大火焚燒的範圍,後續讓森林自然復育,據研究顯示,大火後自然復育速度,與人為撲滅大火後的復育時間還要快。

 

          陳瑞杰表示,目前韌性醫療的規畫有三大主軸,人員賦能的精進、醫療量能整備、設備韌性維護,其中人員的賦能不單是要求醫護人員,而是擴及至全民,以前民眾最多學習的急救方式是CPR,如今得增加如何止血、包紮、避免失溫;醫護人員得加強在非醫院場域執行醫療行為的方式。

 

          他認為,國人對於災害多侷限在天災,即使是天災「防災意識」也相對薄弱,日本發生東北三一一大地震後,每年皆在提升因應海嘯的防災策略,日前參與日本的防災研討會,日本預測十年內,東京灣還會再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海嘯,日本早已規畫海嘯發生時,民眾該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緊急撤離,讓災害造成的損傷降到最低。

 

          國人面對地震,第一時間大多是先上社群媒體PO文,而不是先逃生,這都可能讓災害發生時,導致更大的傷害。陳瑞杰表示,每個人都應該要從現在開始,增加對於大型災害的防災意識,每一個人都能提升一些,就能讓台灣面對災害時,大幅降低災害對生命的威脅。

 

----

 

引用報導:聯合報 | 「沒人知道無常與明天哪個先來」 北醫大董事長談韌性醫療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