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醫體系三院入選2026全球智慧醫院 Top 350

北醫體系三院入選2026全球智慧醫院 Top 350

美國《Newsweek》與全球數據平台 Statista 公布「2026 全球最佳智慧醫院排行榜」,北醫體系三家附屬醫院–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全數上榜,展現北醫在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上的深厚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北醫體系榮獲環保獎銀級殊榮

北醫體系榮獲環保獎銀級殊榮

北醫大與雙和醫院榮獲第7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銀級獎,展現教育與醫療的永續成果,校院推動節能減碳、循環經濟、低碳生活及人才培育,持續邁向2050淨零願景。
北醫大勇奪5項未來科技獎與吳大猷獎

北醫大勇奪5項未來科技獎與吳大猷獎

臺北醫學大學榮獲2025未來科技獎五項大獎,展現AI醫療、智慧照護與精準醫療的創新實力,私校表現最亮眼!另有吳人傑醫師與羅偉成副教授同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再添科研榮耀。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2025THE影響力排名 北醫全球總體排名101~200名

北醫大於2025年THE影響力排名全球總體101–200名,台灣私校第一。並在SDG3健康與福祉表現卓越,名列全球第18,展現其在醫療、公共衛生與永續發展的國際影響力與實質貢獻。
「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北醫大歡度65周年校慶

「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北醫大歡度65周年校慶

臺北醫學大學65周年校慶典禮,今年以「閃耀65 引領健康新時代」為主軸,現場貴賓雲集,並頒發113學年度傑出校友獎,大家一同切蛋糕,祝福臺北醫學大學65歲生日快樂。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賀!北醫大學者榮獲國家級殊榮 展現科研實力與學術影響力

臺北醫學大學五位教師榮獲113年度國家級獎項,包括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涵蓋醫學、醫工、藥學及護理等領域,展現北醫大堅強的科研實力與跨領域學術成就。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推動高齡智慧住宅與復能 護理學院榮獲2025《遠見》USR楷模獎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於榮獲 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楷模獎」,獲獎課程《高齡者智慧住宅與復能》,聚焦獨居長者居住安全,導入虛擬實境、輔具開發與AI創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核心、與社區共創的教育理念。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2025 QS護理學科排名 北醫居全球第27名 蟬聯全國第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 QS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北醫學大學在「護理學」(Nursing)領域持續保持世界前50名,名列全球第27名,蟬聯國內大學排名第一名,表現相當亮眼。
:::

圖說:「2025韌性國家醫療整備國際研討會」20日在北醫大雙和校區登場,北醫大陳瑞杰董事長(左五)、吳麥斯校長(左四)及陳時中政委(左六)等國際專家學者出席,共議臺灣韌性醫療的未來。

 

由衛生福利部與臺北醫學大學共同主辦的「2025韌性國家醫療整備國際研討會:韌性實踐、全球經驗」,於9月20日至21日在臺北醫學大學雙和校區舉行。來自美國、以色列、日本、烏克蘭及無國界醫生(MSF)等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第一線的災難應變經驗,推動跨國合作,強化臺灣在面對大型災難時的醫療整備能量。

 

地下替代醫療空間 展現韌性醫院規劃

 

此次研討會一大亮點,是公開「替代醫療空間地下化」,以雙和醫院做為示範場域,模擬戰時或重大災難導致空間、電力與重大設施受損時,醫院如何在地下空間迅速恢復急診與手術作業,確保醫療不中斷。此次演習將動員逾百人,完整呈現「病患分流」、「醫療降載」、「人力部署」、「空間整備」、「醫療重置」及「物資整備」等應變流程。

 

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表示,當災難來襲時,地下空間相對安全,醫院必須在災前即完成維生設備、關鍵醫療區與後勤區的完整規劃。一旦啟動緊急應變機制,將迅速展開地下化醫療運作;當醫院關鍵設施受損,電力、供水或氧氣中斷或遭外部威脅時,必須立即啟動醫療降載。以雙和醫院為例,將保留約10%的病床(80 - 90床),集中資源救治原有重症病患與新增的大量傷患,以確保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國際專家經驗分享 涵蓋戰地到社區

 

大會邀請多位國際專家學者帶來前線經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 Dr. Greg Ciottone以「災難醫學的實踐經驗與未來啟示」為題,剖析全球醫療韌性趨勢;烏克蘭UNBROKEN醫療園區Mariana Svirchuk以烏克蘭為例,討論戰地醫療與緊急應變的資源管理;以色列衛生部國際應變中心主任 Noa Tamir-Hasdai則分享「國家醫療緊急整備與大規模傷患事件的應變」。

 

此外,日本災難社區照護隊代表 Akemi Yamagishi,探討如何透過智慧醫療工具的整合來持續維運災防計畫,提升應變的決策效能;無國界醫生(MSF)亞洲區醫療統籌 Jessa Pontevedra,則介紹危機下的社區照護與心理衛生應變策略。這些跨國實例涵蓋在戰事、疫情與極端氣候下,將提供給臺灣各界維繫醫療韌性的重要借鏡。

 

臺灣經驗 建構災害應變網絡

 

北醫大董事長、韌管中心執行長陳瑞杰強調,韌性醫療的核心在於「人員賦能、量能整備、設備韌性」。臺灣醫療體系必須將常規演習,提升到人事地物整備就緒的新思維,醫護專業更要強化以團隊為主的危機應變能力,同時要確保院內及替代空間之水電油氣等關鍵設施,能在重大挑戰下持續運作。此外,在全國與區域緊急應變中心統籌下,與其他各級醫院及各類急救站,形成國家級災害應變網絡,於0-48小時內完成部署。

 

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廖文翊教授,也將分享「強化醫療韌性的後勤支援策略」,以提升跨院際、跨部門協作,來維繫各醫療機構的持續運作。

 

共築全球醫療韌性藍圖

 

北醫大表示,透過地下替代醫療空間的展示、跨國經驗交流與臺灣先進實務分享,此次研討會將充分展現「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在衛福部指導各子計劃團隊的努力與成果。未來,北醫體系將持續配合國家政策,深化醫院、社區與國家層級的醫療整備,並與國際合作夥伴攜手,推動韌性醫療發展,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