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學校教育宗旨與願景

本校之教育宗旨與願景為歷任領導團隊重視且奉為治校之重要指引。在歷經改制大學、成立附設醫院、接辦市立萬芳醫院及部立雙和醫院、整合三院癌症醫療系統成立臺北癌症中心、亦整合三院神經醫學研究、教育與臨床的優質神經醫學中心,並於2019年為了提供桃園市民醫學中心等級的優質醫療服務,經營中壢老字號新國民醫院,本校之宗旨與願景,傳承與落實在一校六家附屬醫院全方位經營理念與價值觀上。透過溝通與共識機制,由學院系所、行政處室之會議,以及各小組委員會議等,加上校級的主管會報、行政會議、校務會議、校務發展委員會及主管共識營等,最後至董事會各小組及董事會議之最高決策層級,暢通的管道除充份發揮溝通協調與全員參與的精神,更讓本校得以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適應、成長、精進與創新。
自1960年創校以來,秉持校訓「誠樸」,堅信核心價值。而為能穩健邁向具高品質的國際一流醫學大學之目標,在發展醫學專業及醫療服務之基礎外,進一步走向實用導向、產學應用的社會趨勢,並以尖端研究引領創新領域,達到世界一流醫學大學。除此之外,輔以社會公民責任為自許,落實關懷社會與國際援助行動,來體現醫護專業人員之奉獻精神。透過凝聚全校教職員生之共識,並充份學習標竿國際大學之教育趨勢,再配合領導者之治校理念及學校中長程發展計劃,形成本校之教育宗旨:「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視野的醫療生技人才」與願景:「具高品質的國際一流醫學大學」。

 

學校特色

近年來,本校致力於改善各項教學、研究及軟硬體設施,擁有具體實質的進步,在各類評鑑項目也屢獲佳績,獲得國際多項肯定。未來將持續整合一校六附屬醫院資源,帶動全校教學、研究及社會關懷之服務品質及校務運作效能,以達成「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具社會影響力之創新型大學」之發展定位,朝躍升國際一流醫學大學邁進。

 

1.國際聲譽,優異領先:(1) 2025年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世界大學排名401-500名(國內並列第3)、2025年THE亞洲大學排名第94名(國內第6)、2025年THE學科排名領域Medical and Health獲得全球275名的殊榮(國內第3);(2) 2025 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101-200名(國內並列第5),其中「SDG3- 健康與福祉」躍昇全球第18名(國內第3);(3)2025年QS學科排名護理27名(國內第1),解剖學與生理學、醫學及藥劑與藥理學名列世界前250名;(4) 2025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綜合績效總榜中,臺北醫學大學在「醫學榜」中脫穎而出,醫藥衛福領域排名第二(僅次於臺灣大學);(5)國際盟校數統計至2025年7月達218校,遍及五大洲36國,與17所大學如美國南加州大學、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法國里爾大學、澳洲伍倫貢大學等合作,設立25個雙聯學位,包括10個博士學位、12個碩士學位與3個學碩雙聯學程;(6) 113學年度境外學位生達692位,來自47國,占全校學生11.15%。

 

2.教學卓越,跨域多元:(1) 2018年大學校務評鑑為「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等四大評鑑項目全數通過之大學;2020~2024年49個系所學位學程通過自我評鑑;(2) 2018年起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一期及第二期預計共補助約26.5億元;獎補助款逐年成長,2025年獲得近1.5億元補助,為私立醫學類組第一名;(4) 2021年獲頒教育部「數位學習深耕優良學校」,全國僅有4校獲得殊榮,肯定本校在數位學習的傑出表現;2023、2024 年參與「ELOE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暨開放教育論壇」,2023年獲「年度執行獎」、「人氣攤位獎」,2024再度獲得「最佳執行團隊獎」、「最佳人氣獎」。此外,本校「食在享壽2.0」MOOCs亦獲教育部磨課師平臺之年度「最佳人氣課程獎」殊榮;(5) 2019~2025年共獲多項計畫補助約1.27億元,如議題導向敘事力計畫、智慧創新跨域人才培育聯盟計畫(A類)-生醫智慧創新跨域微學程、教育部大學深化數位學習推動與創新應用計畫、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前瞻顯示科技與跨領域應用教學聯盟計畫等,提供學生多元課程與資源;(6)至2025年6月已錄製156門磨課師課程,選課超過44萬,於2015年率先全國加入歐洲最大線上課程平臺Future Learn;(7) 2021年第三度獲得象徵學校體育最高榮譽的體育績優學校殊榮,同年全國大專院校體育績效指標連續三年滿分獲教育部體育署記者會表揚致贈感謝狀;(8) 2018年成立跨領域學院,下設數位自學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跨領域學習中心,總體空間逾500坪,串接通識、專業與臨床教育,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10)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獲多項創業競賽獎項,如獲時代基金會創業競賽金獎-兩名學生代表至矽谷 Google 總部交流、新創千里馬創業競賽第一名、APEC 區域青年數位創新創業競賽第一名、2022 Hahow 青年線上課程競賽第一名、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 金獎、2023年獲教育部 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補助金額50萬元、第二階段獲最高補助100萬元、U-start 原漾計畫第一階段獲補助金額55萬元、2024年獲第八屆全國大專校院Health x Happy創新創業競賽優勝,2025年第一梯次及第二次大專校院創新創業教育計畫,募資實戰平臺全國績優團隊8隊入選獲得獎金共計80萬元,「創創進駐團隊」參與2025年桃園青創力學生創業競賽獲得優選、參與DevJam Hackathon競賽,2組北醫團隊獲得佳作成績; (11) 2021年「生醫創新創業競賽及成果發表會」,北醫學生團隊所研發的「非水溶性纖維飲」榮獲第三名,並於2022年5月生產上架嘖嘖募資平台,2023年學生企業「蓓芳生醫」與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將中秋禮盒銷售捐贈協會公益;(12) 2023年七度獲得臺北市政府青鳥展翅獎,肯定本校職涯輔導推動成效;(13) 2016年醫學模擬教育中心通過Society for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 (SSH)評鑑,為全亞洲第一所同時取得「評核與教學/教育」兩大領域認證之大學,並於2022年9月新增通過「研究」領域的殊榮,目前全亞洲僅有5個單位三項全過,亦是臺灣唯一取得評鑑的大學;(14) 2024年通過112學年度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全面評鑑。

 

3.研究聚焦,發展轉譯:(1) 本校進入全球前1%的ESI學門逐年增加,由2017年6學門提升至2025年13學門,2022年包括藥理與毒理學(Pharmacology & Toxicology)、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生物與生物化學(Biology & Biochemistry)、神經科學與行為(Neuroscience & Behavior)、農業科學(Agricultural sciences,含食品科學及營養)、一般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 general)、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免疫學(Immunology)及化學(Chemistry)及精神病學/心理學(Psychiatry /Psychology),2023-2024年再新增環境及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和材料科學(Materials Science),2025年新增工程科學(ENGINEERING);(2) 2024年SCI論文為2,119篇,論文平均IF值達5.916,其中5≤IF<10論文438篇、IF≥10論文篇數201篇;2024年IF≧5以上的論文共639篇,佔全部論文的30.16% ;(3) 2024年論文引用率之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FWCI)為3.11、國際研究論文共著率達47%;(4) 2023年研究計畫總經費達16.3億元,每年研究計畫經費投入皆持續成長。(5) 2023年獲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癌症轉譯研究中心計畫(連續獲得兩期)每年2,700萬元,及腦意識創新轉譯研究中心每年1,500萬元;(6) 獲多項國家級專案計畫,如2023年國科會「動物實驗3R策略之推升計畫」先導研究計畫通過2件,及「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卓越計畫」通過1件,另有尖端科學研究計畫攝護腺癌研究、創新轉譯研究主軸推動計畫、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婦女精準健康模式開發、婦癌生醫巨量資料庫、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之人工智慧主題專案、人工智慧AI專案肺癌大數據等多件卓越團隊計畫;衛福部第三期/第四期癌症研究計畫及推動臨床試驗發展計畫(四年3.08億元)經費支持癌症研究發展;國衛院醫衛重要主題研究高齡長者心理健康議題研究及整合性醫藥衛生計畫等,研究量能屢獲肯定

 

4.產學創新,技轉績優:(1) 2019~2025年6月,產學合作(含臨床試驗)總經費超過38億元,技術移轉簽約金超過4.46億元(含股權價值);累計獲證專利637件,累計成立30家衍生新創公司,實收資本額超過20億元,其中三鼎生技2020年12月25日正式興櫃;(2)設立北醫大國際生技公司(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旗下有3家全資事業、12家非全資事業,領域涵蓋健康照護、醫院管理、醫療服務、藥品醫材通路及精準醫療、智慧醫療、創新醫材等;(3)加速技術價值創造與新創推動,透過「TMU SPARK技術商轉與新創推動平台」,以技術個案商轉實作的方式,自2014年起累積培育團隊數超過90組(33組新藥、39組醫材、18組智慧醫療),協助技術商轉與銜接產業與政府計畫,獲得來自企業與政府的計畫總金額超過3.1億元,並促成13間技術新創公司設立。本校已與逾670家國內外產、學、研、醫單位進行產學合作;(4)推動生醫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以協助產業創新,自2019年起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培育Biodesign國際課程種子教師(Global-Faculty-in-Training, GFIT),迄今北醫大體系擁有全臺最多的14位醫師及教師完成史丹佛Biodesign國際種子教師培訓,將醫材創新訓練教材導入北醫大體系並推動醫事人員投入醫療科技開發;(5)2021~2025年6月獲多項大型產學計畫:國科會「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3,215萬元、「育苗計畫」3,571萬元、「科研創業計畫」3,686萬元、「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1,946萬元及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次世代治療方法轉譯計畫」1,094萬元,14件教育部「大專校院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補助共4,210萬元;3件經濟部「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6,140萬元;2018~2021年獲國科會「產學研鏈結計畫(國科會價創計畫)」6件補助1.23億元,2017~2019年起獲國科會「國際產學聯盟計畫」,2020~2024年續獲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計畫,累計招募國內外48家產業會員;(6) 2019~2023年共計95件國家新創獎及精進續獎肯定;同時共有11組團隊獲得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更新內容);(7) 2019~2020年與廣達電腦簽約跨域合作發展智慧醫療,針對骨折偵測、冠狀動脈鈣化風險評估等面向,共同努力開發醫療AI領域的應用;(8) 2021年分別與聯亞生技、高端疫苗合作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合約總金額各為4,543萬與4,238萬;(9) 2020~2022年與寶齡富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執行國科會「微整型生醫材質產學研發中心計畫」,三年共6,550萬元;(10)本校與法國里爾大學共同研發血小板再生療法,並成功申請專利,專利權由本校與里爾大學共有。該研發成果更經技術移轉後,於法國設立衍生新創公司Invenis Biotherapies,成果相當豐碩;(11) 2021~2023年協助中天生技驗證非小細胞肺癌受試者使用Pembrolizumab輔以MS-20治療之安全性及潛在療效探索共1,159萬元,與世基生醫公司共同開發「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共750萬元,協助合一生技進行FB704A藥物機制與藥效探索研究共730萬元,與台耀化學合作生技新藥研發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共519萬,協助智合精準醫學公司發展胰臟癌免疫治療研究計畫(IV~VI)共1,870萬元;(12)2020年北醫大生醫加速器正式營運,辦理6屆加速器計畫,輔導72家國內外新創團隊,其中有10家獲得北醫大投資資金,促成33件產學合作、4件臨床試驗;2021年起加強國際鏈結,如美國Stanford、UCSF、UC Berkeley、日本東京大學、東北大學、英國藥廠AstraZeneca、泰國SCG等合作,引入國際資源,並推動新創產品導入美日歐及東南亞等國際生醫市場;(13)雙和醫院以豐沛醫療臨床為場域,積極鏈結北醫大基礎研究與臨床資源創建醫學大學、醫學中心及生醫產業「三位一體」的「生醫園區」,截至2025年5月已有11家合作產業進駐。

 

5.積極攬才,建構卓越研究團隊:(1)禮聘國際頂尖學者,透過「講座教授」制度,已聘任張文昌院士、龔行健院士、彭汪嘉康院士、王寬院士、沈哲鯤院士及王惠鈞院士等擔任本校專任講座教授。另聘任前列腺癌症專家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olin Collins教授、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Kian Fan Chung教授、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Barry J. Hoffer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莊寶田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吳子丑院士與施益民教授、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鄭永齊院士、日本NIBIOHN中村祐輔教授、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陳景虹院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萬又瑞教授與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石瑜教授等多位優秀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建立跨國研究合作網絡;延聘前臺大醫院院長何弘能教授擔任學校與附屬機構總顧問,並領導細胞治療研究團隊進行胚胎著床、細胞免疫、腫瘤免疫等主題研究;(2)積極延攬外籍師資,目前共有25位外籍教師;(3)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持續延攬優秀國際研究團隊人員協助本校重點研究之長期發展,如聘任凱斯西儲大學Barry J. Hoffer教授為講座教授,領導本校腦創傷跨國研究團隊與凱斯西儲大學、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及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的腦創傷國際研究計畫合作;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合作,聘任中心施益民教授為講座教授,與本校前列腺癌與婦癌跨國研究團隊進行婦女腫瘤、卵巢癌等疾病研究,並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合作癌症轉譯次級資料庫分析、腦癌與其基因流行病學之整合性研究,共同成立TMU-CWRU聯合研究種子基金進行新藥開發、診斷與醫療設備等,迄今已投入癌症治療、疾病診斷與醫療設備等21個合作計畫;2018年延攬英國倫敦帝國學院Kian Fan Chung教授為講座教授進行胸腔與呼吸領域研究,與國家級研究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加速轉譯研究進行,另外本校醫學院莊校奇教授於2023年進行半年之移地研究,持續加深雙邊合作交流;與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推動神經醫學學術聯盟及聯合實驗室(Neuro TMULille),成功媒合2件計畫,推展共同種子研究基金以及執行雙聯學位、實驗室人才交換等,進一步深化兩校之間的國際研究合作,並於2021年以聯合實驗室之名義發表共著論文。2021年透過臺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論壇(SATU) Joint Research Scheme平台成功媒合6件與新南向國家學術機構之國際研究合作計畫,有助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延伸校級區域性學術聯盟版圖;(4)提供國際級頂尖學者延攬方案,包含彈性薪資、研究經費、福利制度、保險醫療、搬遷安置、退休撫卹、一站式服務等相關措施,全方位涵蓋國際頂尖人才赴任之各項考量。

 

6.醫療體系,整合創新:(1)北醫大醫療體系已擴展為一校七機構的規模,涵括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層級的醫療院所,建構完整的醫療生態系,提供醫學生更多元的實習環境。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三家附屬醫院於2024年2月通過醫院評鑑,以2家醫學中心、1家準醫學中心開創北醫大新紀元;三家優質教學醫院均獲得「國家品質獎」,並通過「美國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認證(AAHRPP)」;2024年榮獲8項國家新創獎;2023年亦獲得7項國家新創獎,為國內生技醫療產業重要推動力;(2)附設醫院以癌症醫學及尖端醫療為特色,2022年啟用蔡萬才癌症大樓及質子中心,搭載世界最先進超導型加速器,迄2025年5月累計治療突破500例患者,於2025年6月結合新型腫瘤熱治療,開啟國內粒子治療新篇章。2024年升格準醫學中心,並榮獲24項SNQ國家品質標章、14項國家新創獎、通過13項疾病照護認證、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SDG9、SDG03)及銀獎(SDG17)、亞太永續行動獎金級(SDG17)及銀級(SDG09);(3)萬芳醫院於2004年升格為醫學中心。2024年品質面上於胸腔科精準醫療、骨科關節鏡修補旋轉肌破裂技術獲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肯定,並通過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共14項,其中包含新通過冠狀動脈疾病照護品質認證。2024年榮獲「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的6項殊榮(2金、3銀、1銅),充份展現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積極作為;(4)雙和醫院於2024年升格為醫學中心,榮獲「實證醫學類文獻查證臨床組金獎」等7項國家醫療品質獎、「綠色革新永續同行銅獎」等33項SNQ國家品質標章及「全國金銀獎品管圈金獎」等8項品質競賽獎項,同時積極研發新科技醫療技術,2024年國家新創獎共榮獲4項新獎及6項精進續獎佳績;(5)臺北癌症中心以數位、精準與再生醫療為3大目標,針對癌症預防、篩檢與治療,提供國際級卓越的水準,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2018年成立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整合校院神經醫學教育、研究與臨床資源,為國內首創結合臨床醫療和神經研究之醫學中心。2019年認證為世界神經外科學會聯盟(WFNS)的Postgraduate Training Center,2024年舉辦亞澳神經外科醫學會並出版「輕度腦創傷其實很傷」專書、診斷出罕病僵硬人症候群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發現痠覺神經並成立痠痛醫學會,並從失智及TBI的研究,成立「神瑞」及「宇知」兩家人工智能公司;(6) 2019年起經營桃園新國民醫院,推動以骨科為主軸的精緻型地區醫院。2024年除繼續執行桃園新屋、大溪區醫療服務改善計畫,再承接復興區洗腎中心醫療服務計畫,引進遠距會診、運用AIoT智慧聯網等通訊科技,落實行動醫院理念,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7.社團多元,表現績優:(1)本校目前有學術性、服務性、康樂性、聯誼性、體育性、學藝性、自治性等7大性質、共114個社團,同時是國內醫學大學社團密度最高的學校;(2) 2025年本校「楓杏海外史瓦帝尼醫療服務隊」、「飛洋國際服務團」、「海外醫療服務隊」三隊獲教育部青年海外志工服務績優團隊「服務成效與評估」特優,其中「楓杏海外史瓦帝尼醫療服務隊」及「飛洋國際服務團」更榮獲團隊籌建與傳承延續獎、「飛洋國際服務團柬埔寨王國服務隊」榮獲需求評估及對應方案獎;2025年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連續13年榮獲國際傑人會傑青獎十大服務性社團獎、十大傑出服務性社團領袖獎,更首次榮獲同一賽事之「青年志霸獎」獎項。2024年青年志工績優團隊全國競賽中,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更是連續14年榮獲深耕服務獎,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獲服務創新獎、山地社會醫療服務團及海外醫療服務團(台東計畫)則獲青年組佳行獎;2019-2023年本校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綠十字醫療服務社、楓林幸服服務團榮獲國際傑人會十大傑出服務性社團,教育部「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績優團隊競賽」,本校「楓杏海外史瓦帝尼醫療服務隊」、「飛洋國際服務團柬埔寨王國服務隊」、「海外醫療服務團」榮獲1卓越1金1銀佳績;(3)學生自組寒暑期服務隊,至全國離島、偏鄉與山地部落進行服務,為當地提供義診醫療、口腔檢查、衛生教育及健康保健等服務,111-113學年度共83支服務隊,3,392人次參與服務工作;(4)管弦樂團自2009年起12度於國家音樂廳舉行年度音樂會;(5) 2020年學生會榮獲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會成果競賽暨觀摩活動特優獎,社團表現優異;(6)管樂社及國樂社分別榮獲111-113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打擊重奏-大專團體B組特優及國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優等;(7) 2021年學務輔導表現亮眼,榮獲諸多獎項包括:教育部「110年度大專校院績優賃居服務工作人員」,全國僅四名學務人員獲此殊榮;教育部「110年友善校園獎-北一區傑出學務主管獎項」,北一區僅2所大學學務人員獲此殊榮;2023年教育部「112年度大專校院績優賃居服務工作績優學校」,全國僅6所大學獲此殊榮;(8)教育部「111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僅4所大專校院獲此殊榮。

 

8.關懷群眾,奉獻社會:(1)國內唯一長期援助國際醫療團的大學,包括駐史瓦帝尼王國、駐馬紹爾群島及索馬利蘭共和國等,2022年廖學聰團長、江振源醫師獲頒「國際醫療典範獎-個人獎」;(2)完善弱勢助學,弱勢學生平均額外獲約11萬補助,獲獎助比例達100%;(3) 107學年度起於「大學申請入學」開辦「展翅組」招生,至113學年度已有69位學生透過展翅組方式入學;自109學年起提供「展翅組」低收入家庭學生一年18萬元、中低收入家庭學生一年12萬元之助學補助,提高具潛質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北醫大就讀;(4)將醫療資源投入社區,落實社會責任,於2018年附醫及萬芳分別榮獲臺北市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級單位(石頭湯計畫),雙和亦榮獲新北市政府長照服務特約A單位;(5)與澎湖縣政府簽署策略聯盟,配合國家衛生政策,積極協助偏鄉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服務;(6)落實人文關懷,校友及教師共27位獲「醫療奉獻獎」、11位獲「國際醫療典範獎」、33位獲「台灣醫療典範獎」;(7) 獲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共850萬元,包含大學社會責任納入中長程校務發展及深耕型計畫,善盡大學社會責任;(8) 2021年學務輔導表現亮眼,榮獲諸多獎項包括:教育部「110年度大專校院績優賃居服務工作人員」,全國僅四名學務人員獲此殊榮;教育部「110年友善校園獎-北一區傑出學務主管獎項」,北一區僅2所大學學務人員獲此殊榮。

 

9.行政健全,優質職場:(1)持續精進主管培育及人才培育,每學年依校務發展策略,規劃辦理課程,協助教職員提升專業能力,亦提供外訓及相關補助;2018年設立卓越領導學院,至今已開辦七期高階人才發展課程,建立共同語言與價值觀;為承上啟下,開辦四期中階主管課程;2021年開辦首期領導深化課程,提升自我領導力及引導後進之能力,近年來已培育530位北醫大體系領導人;(2) 2008~2025年連續17年榮獲臺北市政府環保局頒發「績優綠色採購企業」,並於2019~2024年榮獲行政院環境部頒發「績優綠色採購單位」;(3) 2009年迄今連續15年通過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1)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認證(原為OHSAS 18001,2020年後換證為ISO 45001);因應雙和校區成立,於2023年12月底完成信義及雙和校區同步驗證,並於2024年12月順利完成續評。

 

10.永續發展:本校2022年成立永續發展處,三附屬醫院亦成立專責單位永續發展室,並成立委員會推動相關業務,包括附屬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萬芳醫院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及「雙和醫院醫院永續發展(ESG)委員會」,2023年出版永續發展報告書,由大學校園、社會、國家、國際各面向逐步實踐全球性永續發展目標;(2) 2025 THE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名列全球101~200名,其中「SDG 3-健康與福祉」排名全世界第18名;(3)學校及附屬醫院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屢獲外界肯定,包括學校2024年獲行政院教育類國家永續發展獎、2023~2024年蟬聯遠見USR大學永續報告書楷模獎、2024年天下雜誌USR大學公民調查獲私立一般大學組第二名、2024年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典範大學「醫學類」、2024年台北金鵰微電影展「永續微電影銅獎」及「學校新秀獎」、2024年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台灣永續大學獎(TUSA)「永續報告書獎(2023年)白金級」、「2024年台灣永續績優大學獎」、永續單項績效獎「氣候領袖獎」等14項獎項;2023~2024年獲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醫院永續報告書(2023年)白金級」等41項獎項。

 

本校SWOT分析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