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醫雙和校區打造新創競爭力  助力產學研技術商品化

北醫雙和校區打造新創競爭力 助力產學研技術商品化

2024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於7月26日揭開序幕,北醫大醫療體系展出從預防篩檢、精準檢測與診斷、疾病治療到癒後照護,特色技術從三段五級的精準醫療科技項目,共計17項亮點。展現與國際生技產業連結,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醫療人力短缺、急診擁擠、住院等待時間增長等挑戰,北醫附屬醫院啟動「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自今年7月起正式上路,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共已收治8名病患,不僅病患恢復情況良好,也減輕家屬負擔。
校務發展委員會 五大主軸強化共融與聚焦

校務發展委員會 五大主軸強化共融與聚焦

臺北醫學大學「113年度校務發展委員會」7月5日於信義校區誠樸廳隆重召開,會中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校內外委員、一級單位主管以及研究團隊參與,共同討論北醫體系的未來校務發展與研究方向,同時提升校務品質。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榮獲2024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典範大學」醫學類榜眼,也拿下「中小型大學」評比冠軍,更在「教學表現」、「社會聲望」面向名列私校第一,多項指標也奪冠。這些肯定將是北醫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國際大師齊聚!北醫首辦牙周顯微教育與實作課程

國際大師齊聚!北醫首辦牙周顯微教育與實作課程

臺北醫學大學首度邀請瑞士顯微教父 Dr. Rino Burkhardt、美國密西根大學Dr. Diego Velasquez兩位國際牙周顯微大師,蒞臨北醫指導牙周顯微手術,讓北醫、萬芳及雙和三家附屬醫院的牙周病科專科醫師,掌握最新技術,提升臨床治療水準。
A.I. For ALL論壇 聚焦AI引領未來

A.I. For ALL論壇 聚焦AI引領未來

聚焦AI引領未來,北醫大體系舉辦「 A.I. For ALL 」論壇,邀請清大李祈均教授主題演講「AI in Life:What’s Next?」,北醫體系專家也分別就AI於醫療、教學、研究、學習及行政發展的應用交流探討,吸引逾200人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激盪出更多AI火花。
 北醫113學年度申請入學招生率突破九成

北醫113學年度申請入學招生率突破九成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上週(13日) 公告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北醫招生名額使用率屢創新高,今年招生率突破九成,為90.07%,亦較去年112學年度83.5%增6.57%,於私立大學中排名全國第四名。
北醫號召食安守護隊  讓國人遠離餐飲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北醫號召食安守護隊 讓國人遠離餐飲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北醫大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與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中心號召學生組成食安守護隊,協助盤點餐飲環境中潛在內分泌干擾物質,避免民眾過量暴露而不自知。
史丹佛王智弘教授蒞校演講 橫跨台美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史丹佛王智弘教授蒞校演講 橫跨台美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北醫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王智弘以「橫跨美國和台灣的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為題,與大家分享他結合矽谷與史丹佛的國際觀點,以及在台灣和世界各地的觀察,給予北醫體系在創新創業發展上的寶貴意見。
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 北醫大歡度64周年校慶

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 北醫大歡度64周年校慶

臺北醫學大學6月1日舉辦64周年校慶典禮,今年校慶以「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為主軸,現場貴賓雲集,祝福臺北醫學大學64歲生日快樂。
2024亞洲臨床試驗區域聯盟年會

2024亞洲臨床試驗區域聯盟年會

REACTA 2024 將於8月2日至3日在北醫大信義校區舉行,屆時將展示台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其他亞洲地區臨床試驗的重要成果,並重點介紹新技術的引入及在數位時代人工智慧於試驗執行中的應用。不要錯過這一見證創新與突破的盛會!免費報名參加,還可以認列醫事人員繼續教育積分!
「蛻」蝶展翅 112學年度畢業季精采啟航

「蛻」蝶展翅 112學年度畢業季精采啟航

北醫5月27日舉辦校級畢業典禮,今年特別打造「不一樣的畢業季」,透過「校園巡禮」到「校級畢業典禮」與「學院畢業典禮」等系列性慶典活動,讓北醫校園都充滿畢業氛圍,也讓每一位畢業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畢業祝福,留下難忘的回憶。
:::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謝尚逸研究團隊,首創「多醣合成生物平台」,來鑑定新型的多醣合成(酉每)以及用來生產客製化的複雜醣分子結構,不僅開啟多醣新藥研發的無限潛能,此研究近期也登上國際頂尖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謝尚逸副教授指出,他們的研究團隊花了四年時間開發了第一個「多醣合成生物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快速鑑定不同種類細菌的多醣合成(酉每)。他們首次揭示了新型多醣合成(酉每)的存在,並成功合成了細菌獨有的(1,3; 1,4)-β-D-葡聚醣分子結構,此發現對於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的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謝尚逸副教授舉例,近日他的研究團隊利用此平台又發現了4種全新的多醣合成(酉每),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多醣合成(酉每)大多是膜蛋白,功能鑑定很不容易。對科學家而言,透過此平台可以快速找到不同類型細菌的多醣合成(酉每),有望為細菌感染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新的多醣合成(酉每)之發現,還可以作為小分子化合物的標靶,用來阻斷細菌細胞壁多醣的合成,開發新型抗生素。

過去多醣合成法的主流方式有兩種,一是中研院院士翁啟惠的 「一鍋式酵素合成法」,二是德國科學家Peter Seeberger教授的「固相多醣合成法」。謝尚逸副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的「多醣合成生物平台」,成功開發出第三種多醣合成的方法,利用酵母當作多醣合成的細胞工廠,大幅縮短合成時間,這對於量產多醣次單位疫苗具有重要意義,為疫苗和多醣藥物開發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醣分子做為次單位疫苗的研究,包括應用於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用來保護人類對抗肺炎、敗血症等細菌感染的疾病。此項研究成果的發表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有望應用於未來幫助人類對抗細菌感染,並為生物技術、藥物研發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圖說:北醫大藥學院謝尚逸副教授(中)研究團隊成員:左一瑞典籍博士生Rebecka Karmakar Saldivar(第三作者);右一高睦融博士(文章第二作者)。

--------

相關新聞報導:

北醫大研究發現新型「多醣合成脢」可研發抗菌疫苗
躋列翁啟惠一鍋合成法!北醫新多醣合成量產法 疫苗、藥物開發關鍵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