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醫雙和校區打造新創競爭力  助力產學研技術商品化

北醫雙和校區打造新創競爭力 助力產學研技術商品化

2024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於7月26日揭開序幕,北醫大醫療體系展出從預防篩檢、精準檢測與診斷、疾病治療到癒後照護,特色技術從三段五級的精準醫療科技項目,共計17項亮點。展現與國際生技產業連結,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醫療人力短缺、急診擁擠、住院等待時間增長等挑戰,北醫附屬醫院啟動「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自今年7月起正式上路,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共已收治8名病患,不僅病患恢復情況良好,也減輕家屬負擔。
校務發展委員會 五大主軸強化共融與聚焦

校務發展委員會 五大主軸強化共融與聚焦

臺北醫學大學「113年度校務發展委員會」7月5日於信義校區誠樸廳隆重召開,會中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校內外委員、一級單位主管以及研究團隊參與,共同討論北醫體系的未來校務發展與研究方向,同時提升校務品質。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榮獲2024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典範大學」醫學類榜眼,也拿下「中小型大學」評比冠軍,更在「教學表現」、「社會聲望」面向名列私校第一,多項指標也奪冠。這些肯定將是北醫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國際大師齊聚!北醫首辦牙周顯微教育與實作課程

國際大師齊聚!北醫首辦牙周顯微教育與實作課程

臺北醫學大學首度邀請瑞士顯微教父 Dr. Rino Burkhardt、美國密西根大學Dr. Diego Velasquez兩位國際牙周顯微大師,蒞臨北醫指導牙周顯微手術,讓北醫、萬芳及雙和三家附屬醫院的牙周病科專科醫師,掌握最新技術,提升臨床治療水準。
A.I. For ALL論壇 聚焦AI引領未來

A.I. For ALL論壇 聚焦AI引領未來

聚焦AI引領未來,北醫大體系舉辦「 A.I. For ALL 」論壇,邀請清大李祈均教授主題演講「AI in Life:What’s Next?」,北醫體系專家也分別就AI於醫療、教學、研究、學習及行政發展的應用交流探討,吸引逾200人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激盪出更多AI火花。
 北醫113學年度申請入學招生率突破九成

北醫113學年度申請入學招生率突破九成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上週(13日) 公告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北醫招生名額使用率屢創新高,今年招生率突破九成,為90.07%,亦較去年112學年度83.5%增6.57%,於私立大學中排名全國第四名。
北醫號召食安守護隊  讓國人遠離餐飲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北醫號召食安守護隊 讓國人遠離餐飲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北醫大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與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中心號召學生組成食安守護隊,協助盤點餐飲環境中潛在內分泌干擾物質,避免民眾過量暴露而不自知。
史丹佛王智弘教授蒞校演講 橫跨台美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史丹佛王智弘教授蒞校演講 橫跨台美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北醫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王智弘以「橫跨美國和台灣的學術界與創業精神 」為題,與大家分享他結合矽谷與史丹佛的國際觀點,以及在台灣和世界各地的觀察,給予北醫體系在創新創業發展上的寶貴意見。
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 北醫大歡度64周年校慶

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 北醫大歡度64周年校慶

臺北醫學大學6月1日舉辦64周年校慶典禮,今年校慶以「智慧大學 引領未來 Leading the Future」為主軸,現場貴賓雲集,祝福臺北醫學大學64歲生日快樂。
2024亞洲臨床試驗區域聯盟年會

2024亞洲臨床試驗區域聯盟年會

REACTA 2024 將於8月2日至3日在北醫大信義校區舉行,屆時將展示台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其他亞洲地區臨床試驗的重要成果,並重點介紹新技術的引入及在數位時代人工智慧於試驗執行中的應用。不要錯過這一見證創新與突破的盛會!免費報名參加,還可以認列醫事人員繼續教育積分!
「蛻」蝶展翅 112學年度畢業季精采啟航

「蛻」蝶展翅 112學年度畢業季精采啟航

北醫5月27日舉辦校級畢業典禮,今年特別打造「不一樣的畢業季」,透過「校園巡禮」到「校級畢業典禮」與「學院畢業典禮」等系列性慶典活動,讓北醫校園都充滿畢業氛圍,也讓每一位畢業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畢業祝福,留下難忘的回憶。
:::

圖說:北醫大26日舉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以恩澤綿延,愛永續為主題,緬懷感謝大體老師。

 

       臺北醫學大學3月26日舉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家屬們在莊嚴的會場緬懷家人,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適逢疫情期間,捐贈大體難度提高,程序更繁雜,但在家屬堅持及醫護人員的協助下,終成全老師們的遺願。

 

       因病逝世的涂成璜,因為戰爭報考黃埔軍校,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涂成璜原本執意選擇相對簡單的海葬,但在得知大體捐贈的資訊後,立刻放棄海葬,果斷簽署同意書,而且為了能夠捐贈大體,在罹患攝護腺癌後拒絕治療,只因為擔心治療會影響捐贈資格,這份心意令人動容。

 

       祖籍河南省的何畏然,享年102歲,同時也是這次年紀最長的無語良師,在1949年隨軍遷臺後落地生根,一生廉正清明,因為戰爭被迫放棄學業,因此很喜歡學習,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當初在得知兒子、媳婦簽署捐贈大體同意書後,立刻偕同妻子一起響應,而妻子走在前頭,何畏然及子孫因為參與北醫大辦理大體老師捐贈、追思的一切程序後,深受感動,也因此都決定托付北醫大,並期許學生們在未來都能保持初衷,行醫濟世。

 

       曾是唱片製作人的華海鶴,也是疫情期間第一位捐贈大體到北醫大的老師,家人回憶,華海鶴能言善道,幽默風趣,當年一手發掘、培養歌星包偉銘,是他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而且華海鶴富有正義感,同時也是位環保鬥士,當年電線杆、電箱小廣告猖獗,華海鶴會騎著自行車一張一張的撕掉。

 

      

圖說:學生們上台獻花,感謝大體老師及家屬的大愛。

 

       擔任過里長、義消的莊國友,退休後也常在宗廟擔任志工,一生熱心服務,決定捐出自己也是抱持希望助人的心態,也因此,莊國友當初因為疫情等原因從慈濟、長庚輾轉至北醫大,家屬們也期盼莊國友的熱忱能藉此傳承,精神永在。

 

       兒時家境清寒的李清課,在刻苦堅持求學後如願考取台大商學系,自我要求嚴格有紀律,每兩個月固定捐血一次是長年維持的習慣,在人生的最後,李清課也本著大愛,希望透過捐出自己能為醫學有所貢獻,協助學生們成為好醫生。

 

       而原本出生於中國四川大家族的譚宗鳳,因為愛情在臺灣落地生根,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到一身好廚藝,打理著小家庭,身為虔誠的基督徒,譚宗鳳常將感恩知足掛嘴邊,同時以行動展現大愛。

 

       長期擔任志工的大體老師杜豫芳,一向熱心助人,也是許多人的心靈導師,時常以樂觀的心態引導親友解決難題,杜豫芳曾說:「身體只是皮囊,若有被需要的價值,她願意分享。」

 

       而幼年因為高燒導致智力受損的廖金生,個性敦厚善良,喜歡搭著公車到處逛,再回家與家人開心的分享所見所聞;另一名大體老師陳清福,人生最後幾年在社福單的協助下,努力工作換取三餐溫飽,在因病逝世後,家人希望讓生命有個完美的結束,決定回饋社會。      

 

 


      

圖說:北醫大吳麥斯校長上臺致詞,感謝大體老師及家屬的犧牲奉獻。

 

 

       縱然萬般不捨,為了成全大體老師們的心願,家屬們選擇尊重,並在過程中感受到大體老師為無私奉獻的愛,北醫大的師生們用心記錄、聆聽大體老師的生平,同時謹記老師及家屬們的期許,以虔誠的心與專業的態度面對生命,莊嚴感人的追思會場內,不僅有家屬及親友們的緬懷追思,還有北醫大師生們獻上的敬意,並將這些期許及思念深刻於心,以專業、認真的態度面對未來。

 

 

圖說:臺北醫學大學112學年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杏聲合唱團於會中感恩獻唱。


回到頂端